应该在我国学校和家庭开展道德至上、善良为本和尊重生命、热爱动物的教育
(2013-05-18 13:14:13)
德國兒童教育的四大特點
作者:朱清荣 更新时间:2005-6-17
张辛可短评
现代中国,处于道德的历史低点,这在世界上是一个丢脸的事。很多孩子自私自利,有虐待虐杀小动物,欺负弱小为乐的倾向,这会种下犯罪和造成社会不安定的种子——非常令人担忧!中国应该将尊重生命,物种平等,生命等值;诚实,善良,慈悲,助人为乐;爱护花草,尊老爱幼,节约为本等最基本的人类美德编入教科书,纳入日常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家长、学校、社会等,必须自我改造、身体力行。
如此,通过2-3代人的努力,中国才可以重归大善大德的国家行列!
衆所周知,德國是引發兩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所幸的是,德國各階層能夠深刻地反思這段曆史,甚至因此格外重視對孩子善良品質的培養,并将其列爲德國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
愛護動物
愛護小動物是許多德國幼童接受“善良教育”的第一課。在孩子剛剛學會走路時,不少德國家庭就特意爲孩子喂養了小狗、小貓等小動物,并讓孩子學會細緻入微地照顧弱小的生命。
德國的中小學普遍開展有關“善待生命”的講座或作文比賽。一個13歲的男孩以充滿愛憐的筆調,記錄了他爲一隻小鳥醫治創傷,後來又将其放歸大自然的過程。文章榮獲了該校“善待生命作文大賽”的第一名。
德國人在這方面絕非“小題大做”——越來越多的德國人已有這樣的共識:小時候以虐待動物爲樂的孩子,長大了往往更具暴力傾向。
同情弱者
同情、幫助弱小者也是德國人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在成人社會的倡導、鼓勵下,孩子們幫助盲人、老人過馬路早已蔚然成風。
法蘭克福有一個孩子粗暴地将上門乞食的流浪者驅趕出門,全家人特意爲此召開了家庭會議。大人們嚴肅、耐心地啓發孩子:流浪者盡管穿着破爛,同樣享有人的尊嚴。使孩子明白了一個道理:仰慕強者也許是人之常情,而同情弱者更是美好心靈的體現。後來,孩子建議邀請那個受辱的流浪者來家做客,大人們十分高興地支持了他。
寬容待人
“寬容待人”被德國人普遍認爲是一個人“善良品質”的表現。一個叫雪麗的7歲小女孩在自己的生日晚會上遭到好友梅芙的無端搶白而感到大丢面子,因而試圖報複以泄心頭之恨。後來在母親的勸說下,她通過和梅芙談心了解到:當時梅芙喂養的小兔子突然死去,心情十分沮喪,故“出言不遜”。在經過一番“将心比心”後,雪麗寬容地原諒了梅芙,兩個小夥伴的友誼更深厚了。
唾棄暴力
對那些中小學校園裏出現的恃強欺弱的所謂“小霸王”,校方的反對态度非常鮮明。據悉,凡經兩次記過仍不思悔改的“小霸王”,校方即果斷地予以開除,接着再由“不良少年管教部門”給予管教。
德國制造的武器之精良舉世聞名,但德國人不贊成玩具商開發高科技“暴力玩具”。因爲德國研究者已找到了越來越多的證據:小時候如經常用玩具“模拟殺人”,長大後也很難成爲和平人士。
一些聯邦議員也指出:讓德國男童少與玩具槍炮接觸是明智之舉,也許還可以防止德國重蹈曆史覆轍!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