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5/middle/48c6628bt80bf34e2b46e&690
《捐助》到底有多烂?
为什么一夜之间,人人都以大肆挞伐小品《捐助》为乐?为什么每个人都在以一种能代表主流民意的腔调来发言?为什么对现实生活中更多恶俗露骨的广告植入手法和粗制滥造的电视电影剧本、流行歌曲歌词视而不见,偏要紧紧揪住“国窖酒”不放?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对那些造星工厂包装出来的废柴明星趋之若骛,却不能容忍一位即将退出春晚的老人借这个大舞台提携后辈?为什么对绑架了无数人幸福的高房价等阻碍民生的社会现象无动于衷,却看不惯有着一个为中国演艺事业打拼了一辈子的东北老头拿个奖?……
往年除夕,总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使得我没能全程看完春晚。直到去年大年三十晚上,我终于有机会坐在家里陪着家人看完了春晚。在春晚节目中,我对语言类节目情有独钟,尤其是小品、相声,我更是从不愿错过。春晚之前,早就从网上得知赵本山将携得意弟子小沈阳及另一位弟子王小利出演小品《捐助》。
好不容易终于等到《捐助》上演了,我还特意把电视声音调大了不少,生怕错过任何一句话、一个字。观看过程中,毫不夸张地说,我有一种饿了好多天终于美美地吃上一顿红烧肉吃到肚皮滚圆的感觉。虽然我在看到屏幕中出现“国窖”两个字时也怔了一下,但总的来说,我觉得《捐助》是一个不错的小品。赵本山、小沈阳、王小利都充分展现了各自的表演功底,虽然明显看出来,本山大叔和小沈阳的确是有意在捧王小利,但他们之所以这样做绝非没有道理。不仅是我,家人在看这个小品时不时爆发出的笑声也足以证明,守候了几个小时看赵本山的小品确实是物有所值。
但令我惊讶的是,第二天早上,网络上就出现各种置疑、诟病甚至大加伐挞《捐助》的声音:什么广告植入太多啦,剧本情节安排不合理啦,诋毁农民形象啦,等等等等。这时我才发现,自己有多么后知后觉!这么多显的漏洞、错谬我竟然浑然不觉,还大声为《捐助》叫好。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难道我的欣赏水平就这么“非主流”?
这还没完,过了几天,各大门户网站又开始流传一个贴子,说是赵本山因为小沈阳在《捐助》中有两个广告包袱没抖而大光其火,赏了小沈阳两个耳光当“压岁钱”,然后就是本山传媒和歌手汤潮先后出来辟谣,再然后网上又围绕《捐助》是否获得春晚一等奖而吵得沸沸扬扬,真让人有点眼花缭乱。
元宵节晚上,看到赵本山师徒再度在中央电视台的元宵晚会上亮相,而且获得了语言类节目一等奖。看到他们师徒几个在领奖时一脸的灿烂,我也替他们高兴。甚至在看到赵本山为刘谦表演魔术充当见证人时走神以及寥寥数语便有“笑果”的场面时,更觉得这老头可爱。不过,我也在猜测,本已沸反盈天的网络“评论家们”会不会因为赵氏师徒再度蝉联这一奖项而更加激愤呢?
今天再上网,果不其然,网上对《捐助》、赵本山,乃至中央电视台的质疑之声更为炽烈,甚至有人斥之为“暗箱”、“黑幕”,大有“人人得而唾之”的气势。
对于这些现象,我就真的有些大惑不解了:为什么一夜之间,人人都以大肆挞伐赵氏为乐?为什么每个人都在以一种能代表主流民意的腔调来发言?为什么对现实生活中更多恶俗露骨的广告植入手法和粗制滥造的电视电影剧本、流行歌曲歌词视而不见,偏要紧紧揪住“国窖酒”不放?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对那些造星工厂包装出来的废柴“明星”趋之若骛,却不能容忍一位即将退出春晚的老人借这个大舞台提携后辈?为什么对绑架了无数人幸福的高房价等阻碍民生的现象无动于衷,却看不惯一个为中国演艺事业打拼了一辈子的东北老头拿个奖?……
有两句话可以概括我的观点:
其一,在特定的社会实现背景下,公众习惯以“阴谋论”的定式来猜度一切涉及公权力、带着利益可能性的事物。
其二,不管看什么人,既要学会看问题,也要善于发现其长处。
当然,我的观点也仅仅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不能代表主流民意。上面这些话,只是因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