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学生村官谈农村文化建设(二)
(2015-08-27 23:01:51)
标签:
农村文化 |
分类: 谈文化 |
文化富民:切实加强农村文化的资源转化
【编者按】8月17日,按省委组织部2015年度山东省选调大学生村官培训安排,潘鲁生在临沂大学沂蒙讲堂以农村文化建设为题作了一场辅导讲座,就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农村文化资源的当代转化以及加强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交流。
http://s13/mw690/001kCZbpzy6UYdimE0Yac&690
要充分认识农村文化的资源价值
http://s9/mw690/001kCZbpzy6UYdXhjGE28&690
我们要充分认识农村文化的资源价值。近九成农村人口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既是事实,也是依据学历教育的考量。不可忽视的是,农村具有自身的文化体系、文化信息和语言,例如手艺、民俗、乡礼等具有社会性和较大的传承力,广大农民就是天然的传承者。在信息化和创意化的时代,文化和艺术本身也成为生产力的要素,农村手艺、乡土民俗等应作为重要资源受到重视。
http://s9/mw690/001kCZbpzy6UYdpXXRK08&690
案例:台湾YII计划
把农村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力
http://s9/mw690/001kCZbpzy6UYdrXy2s58&690
乌蒙山区扶贫调研
具体要从文化建设层面探索解决发展问题,把农村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力。通过整合农村自然和文化资源,激发农民创造力,健全生态农业、手艺产业、民俗旅游、土特产加工等产业机制,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实现文化富民,并进一步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物质保障。要发掘好特色文化资源,实施文化扶贫项目。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存在一个突出现象,即手艺文化富庶与生活贫困并存,工艺精湛且极富特色的民族手工艺资源,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民生补给和文化效益。以乌蒙山片区为例,作为集中连片少数民族地区,其手工艺资源非常丰富,不仅有编织、土陶、竹木、纺织、染缬、刺绣等全民性手工艺,还有金属、木雕、髹漆、骨角、毛纺、皮革、陶瓷、石雕、泥塑、绘画、剪纸、彩扎、皮影等富有地方特色的个体性手工艺,仅就所涉及的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而言,即有64个支系的不同民族服饰500多种。但是长期以来,存量丰富且生活根基深厚的手工艺文化资源未得充分利用,手工艺作为一种文化生产,与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融合度仍比较低,产业辐射带动作用较弱。可以想见,如果在日趋同质化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这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相关扶贫造血功能还将随之弱化。所以要精准化扶贫和文化扶贫,发展传统文化资源转换项目。如贵州丹寨,发展蜡染技艺,成立民间蜡染协会,组建蜡染专业合作社,覆盖周边六个传统村落的农民会员,以“市场+协会+会员”的经营管理模式为主体,从事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作为文化项目,举办“百户苗族家庭的故事”展览、慈善义卖活动,带动生产和特色文化传承发展。总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从根本上发掘文化传承力和创造力。我们看到,目前,民族地区已开展手艺人培训,鼓励公益机构办学助教,培养农村传统技艺人才。如贵州盛华职业技术学院,蜡染、苗绣等课程。免费招录贵州贫困少数民族孩子,开展职业培训。慈善机构培训苗绣艺人,举办主题展览。目前举办的有“中国苗绣工艺展”,动员吸收社会力量来发展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的特色手工艺,都是很好的尝试。
http://s10/mw690/001kCZbpzy6UYdu7D6h29&690
贫困少数民族孩子免费参加苗绣培训
因地制宜建设“手艺农村”
http://s8/mw690/001kCZbpzy6UYdwhhQ3b7&690
在手艺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可因地制宜建设“手艺农村”。从近十年在山东农村开展“手艺农村”课题的跟踪调研来看,传统手工艺发展得好,村民安居乐业,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的生机。一些在城市打工村民也回乡利用当地手工艺开始创业,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传统村落也得到了村民的自觉保护。比如山东潍坊杨家埠村,有600年历史,风筝年画年产2300万张、风筝260万只,收入1.16亿元、利税1000多万元。收入超过十万的手艺农户44户,其中过百万元13户,过千万1户。村落的文化传统和特色保住了,手艺传承下来了,村民也靠手工艺致富了。事实上,发展手工艺等农村文化产业具有内在优势,包括能耗低、污染小、循环利用率高、附加值高的生态优势,融合度高、链条长、集聚性强、带动辐射性强的产业优势,资源丰富、传承方式多、有文化凝聚力的文化优势,统筹性强、流通广泛、互动频率高、品牌易形成的传播优势。而且目前,我国农村手艺产业已形成一定产业基础,我国手艺文化产业的主体在农村。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大量手艺企业改制,手艺产业的发展要素再次由城市转移到农村。一系列手工艺生产专业村和新一代民间手工艺人成长起来,形成“经销公司+加工公司+中间人+农户”的产销组织形式,主要由经销公司承接订单,委托加工,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制作,计件收费,作为一种农业副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目前,全国以农村文化产业为主体的工艺美术行业总产值已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湖南、四川、河南、陕西等地区成为农村手工艺文化产业的重点生产区。农村手艺产业已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以山东为例,目前有手艺企业4300余家,从业人员近200万人,年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居全国同行业第二位。其中,农村手艺文化产业带动150万农村人口就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践证明,“文化富民”有助于提高农村生活的幸福指数。如山东临沂红花乡,承传祖辈的编织工艺,形成了中国生产销售中国结的最大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目前,全乡有1万多名农民从事生产,红花乡中国结占全国总产量的60%,占全国总产值的80%,成为“中国结艺之乡”。村里大多数老人和妇女是生产制作者,男劳力和回乡大学生是市场推售者。村民回乡有了职业、有了作坊、有了市场、村民增收致富有了实惠,同时也使一些农民工返乡,有了家庭的团聚、有了归属感,生产生活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内容。http://s2/mw690/001kCZbpzy6UYdyjNkJb1&690
http://s16/mw690/001kCZbpzy6UYdBfZLxaf&690
山东临沂柳编手艺产业
http://s10/mw690/001kCZbpzy6UYdD09vz99&690
山东红花乡中国结手艺产业
农村文化资源在转化上存在一系列具体问题
http://s14/mw690/001kCZbpzy6UYdENkHr2d&690
都市农业园
同时,我们看到,当前在农村文化资源在转化上,也存在一系列具体问题。包括在民生方面,手艺农户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在市场方面,不能有效发掘和应对本土文化需求;在产业发展方面,未能做到充分融合与拓展;在文化塑造方面,未能融入本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解决这一系列问题,还要从设计转化上下功夫。具体要加强农村文化资源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度,延伸产业链,增强辐射力。借助农村手艺文化“原生态”和“创意”的特点,纳入现代农业体系中,形成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精致农业和生态农业为主体的新农村发展格局。例如,发展“都市农业园”经营形式,将城市近郊的土地分区分块出租给市民和经营者,用以家庭园艺开发或经营手艺业,并可与旅游、度假、餐饮、手工艺品、培训、养生健康等方面相结合,发展成都市创意农业的一种主要经营形式。发展“休闲农庄”体验模式,加大对农庄生态文化、乡村民俗文化以及农业文化、地区文化挖掘的深度,在“农产、乡色、民情”为卖点的特色中,开展诸如徒步、手艺传习、骑马狩猎、乡村美食、滑翔、登山、漂流等多种休闲活动,并以活动为基础,开发主题性手艺创意。发展“有机农场”贴牌模式,建立经过认证的有机农业成员所组成的生态联合机构。以有机农业为基础,以生产、加工、认证、创意设计、推广宣传与销售为产业链,制定生态标准和创新规范,进行贴牌生产和销售。除了各种农副产品贴牌之外,还包括酒、生机饮料、化妆品、服装、手工艺、家具等多种延伸产品的开发和贴牌。同时,要促进农村文化资源与生产服务业对接发展,提升发展水平。如农村手艺文化资源与信息服务、物流服务、创意设计、技术研发、商务会展、产权交易等行业对接发展,极易形成具备研发、投资、孵化、制作、设计、展示、培训、咨询、交易等功能齐全的产业综合体系,放大产业综合体群聚效应,从而更好的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水平。要促进农村文化资源与生活服务业对接发展,激活发展潜力。如农村手艺文化与休闲、旅游、时尚、影视传媒、演艺娱乐、餐饮等行业融合,农村手艺所依托的雄厚文化和经济基础有可能被彻底激活,民营资本投资将进一步活跃,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生活内容消费的速度将持续加快。在具体转化环节上,还要进一步以当代设计观念转化传统手艺样式,以当代设计语言转化传统手艺文化元素,以当代设计创意产业转化传统手艺产业,以品牌设计转化传统手艺代工。总之,农村文化资源转化至关重要。要进一步深化传统村落文化资源转化研究,找到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发展、活化利用的可行途径,并就此建立研究转化“雅俗共赏”的信息交流平台,为村落基层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进学界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价值。要进一步建立农村活化营造策略,研究制定发展措施,从农村文化活化的意义上推动再生发展。要进一步健全村民自主保护与发展机制,以村民为主体,实现“地方的魅力,由于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魅力而产生出来”。
http://s2/mw690/001kCZbpzy6UYdGzWBbd1&690
日照绿茶、黑陶、农民画,带动乡村旅游
http://s6/mw690/001kCZbpzy6UYdHyV4F05&690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生手艺创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