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济南西城集团承办的"第二届国际公共艺术论坛"济南工作研讨会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举行。来自奥克兰大学国家创意艺术产业学院埃兰艺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和济南西城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的领导、专家、教授和工程师,就济南西城公共艺术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研讨中与会专家谈到了不少关于公共艺术设计规划的前沿理念、落地实施机制和规划原则,比较深入和务实,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记得法国建筑学家柯布西耶曾指出“建筑成了时代的镜子”,并感慨“工业像一条流向它的目的地的大河那样波浪滔天,给我们带来了适合于这个被新精神激励着的新时代的工具。”虽然这样的论断和感触距离今天已近百年,但是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我们处在一个社会转型发展的时期,仍然能够深刻感受到身处的城市空间、建筑、景观等等,所发生的改变以及蕴藏其中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社会意识和艺术审美的源流涌动。当我们从公共艺术的角度认识和关注一个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时,往往能从艺术的形态深入到更加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脉络和公共空间里公众的生活、审美以及诉求和希望。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艺术是一个交集,包含了物质环境与人文精神的体认和重塑。
济南西城关注公共艺术体现了这样的文化视野,切中了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一个极具人文关怀和文化意义的命题。正是在济南这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里,绵延着龙山文化至今的历史,有着1904年开埠以来的现代化发展轨迹,还有当前西部新城一系列新城延展和建设。因此格外需要把握泉城历史与城市规划发展的内在关联,把握泉城文化在城市建设与公共艺术规划的定位,把握泉城风格与公共艺术规划的理念,把握泉城生态与公共艺术总规的原则,找到历史文化名城与新兴城市交汇的生长点,在城市营造的角度,复现文化的肌理文脉,融入市民的生活诉求,凝练城市的美学追求和文化品牌。
公共艺术应当承载城市的历史文脉。当前,消费聚集地取代了工业时代的生产制造聚集地转变为城市的中心,为了避免经济全球化和高度商业化所带来的地方性文化历史景观和价值认识的消失,我们也需要更加重视城市公共空间和景观在历史文化累积与传承中的作用,公共艺术应当作为一种媒介和容器延续城市居民的文化和生命精神。以济南西城为例,绵延着长清佛教的文化肌理,延续着齐长城的古风古韵。同时积聚了现代高铁枢纽和大学园区,古老的文脉和崭新的时代印记交融,蕴含着极其丰富人力、物力和信息流转。如何使之以城乡交织的、公共的、艺术的、视觉的形式如点睛之笔般呈现出来,并传递下去,是非常有意义的,值得我们共同关注、积极参与,我想这也是市民的期待。
公共艺术有助于增进文化的认同。万物相形以生,众生互惠而成。在公共艺术设计规划中,需要把握城市历史与现今存在鲜明的时空耦合异质性,将其中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及其他各种要素间的存在找到视觉呈现和公共交流的形式,使之进入城市公共空间,以文化价值为出发点开展环境营造,增进一座城市的文化认同、自觉和凝聚。昔日济南的湖光山色令人怀想,今天充分呼应生态、民生与文化追求的公共艺术也值得期待,我们期待它从景观、场所延展深入到文化的象征与乡愁记忆。
公共艺术也必须回应民生的愿望和诉求。因为公共艺术的本质正是通过公众的广泛参与反应社群利益与意志的艺术方式,“应该是在公众参与下反应他们对社会文化及历史的过去、现在、未来的理解与态度的艺术表达”。
所以,发展公共艺术,是在公共领域建设起一片共有的园地,在现代高度个人化的社会中建立一个协商对话的空间。如济南的公共艺术发展以西城营造为先导,是以艺术的感知、共鸣和思考为纽带,关注和维护济南人共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济南整体社会,并向着有能力有实效的服务于芸芸众生的方向发展。
当下,中国的发展走向秩序、道德与生态的重建,经济发展也由原来的“平台为主体”转向“内容为主体”,优秀的公共艺术将成为“城市名片”,是城市发展带来持续的正能量,催生城市发展连锁反应潜力,影响城市持续向好的转变。我们期待政府、艺术家与市民携手,以规划为先导,以政府主导、专家参与、市民需求为原则,
共同关注和参与公共艺术设计规划与营造,使公共艺术成为城市历史沿革、文化发展、生态共建、市民交流、美学追求的交汇点和生长点,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实现多元的交流和创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