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的怀念

标签:
清明怀念孙长林先生 |
分类: 论艺教 |
晨雾蒙蒙,鲜花灵露,清明节一大早就到了孙长林先生的墓地,驻足肃立,纪念追思。
孙长林先生把艺术教育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他执着于人才培养和艺术收藏研究,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陪孙老到博山美陶美琉厂、博兴工艺品厂、威海抽纱厂等山东工艺美术企业调研,到曲阜灵光殿遗址、日照两城文化遗址及文物商店探访,一直到孙老八十岁时仍能看到他骑着自行车到文化市场的身影。而这些几十年来不遗余力寻回的珍宝,都捐赠给了他创办的学校。孙老谦和谦虚,大事小事都为別人着想,礼让为先,他尊重艺术,尊重艺术家,结交了一批现当代艺术大师,黄胄、张仃、黄永玉都是他的知己故交,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他把艺术家的资源都给了这所年轻大学,常书鸿、庞薰琹、张仃等中国现当代工艺美术史上的名师大家,都曾为这所学校的诞生与发展做过贡献。
孙老对自己对家人对部下对员工要求严格,在生活上勤俭朴素,在工作上严格认真,没有什么浮华的虚名利益是令人心动的,生而为人,重要的是铁骨铮铮的一股子内力,即使九十高龄也能顽强地与病魔抗争,舒展自己的韧性和人生境界。过往远去,精神长存,我常对入学的新生、对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还有我们的青年教师讲孙长林精神,建议大家常到孙老的博物馆走一走、看一看,不只是在渴求知识想了解文物与收藏历史的时候,也可以在人生和专业感到迷茫和消沉的时候去走一走、看一看,体会孙老非同寻常的眼界和泽被深广的作为。熙攘牵绊中,那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和洗礼,是孙老对这所大学的精神的恩泽,让我们知道为学为人的意义所在。一个人的伟大并非靠短暂的荣耀时刻得以彰显,而是体现在他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流光似水,北斗光寒,可贵的精神浩然长存,留下无尽的温存和慰藉。
前一篇:春分时节来访西沙井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