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潘鲁生当代艺术巡回展”之“潘鲁生在巴黎”:感言

(2014-12-23 14:34:34)
标签:

当代艺术巡回展

毕加索

分类: 画当代


“潘鲁生当代艺术巡回展”之“潘鲁生在巴黎”:感言

“潘鲁生当代艺术巡回展”之“潘鲁生在巴黎”:感言

感悟毕加索

——在毕加索博物馆展览研讨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来宾、艺术界的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首先,衷心感谢大家出席今天的艺术交流活动!感谢桑弗先生为展览所做的一切,感谢西班牙马拉加市政府给予的帮助,感谢毕加索博物馆的大力支持!非常荣幸能够在毕加索的故乡马加拉举办展览和研讨会,这里有毕加索的童年记忆,有表现大师情感世界和艺术风格转换的重要作品,也有着来自文艺复兴时代的持续的文化魅力,成就艺术梦想的地方。这一切赋予了这次巡回展不寻常的意义,既是“毕加索 潘鲁生陶瓷的对话” 展览活动的还乡之旅,也使跨时空的对话交流获得了新的内涵。感谢桑弗、毕加索博物馆以及所有工作团队给予的帮助!

一、毕加索与中国

   毕加索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可以说贯穿了近一个世纪。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毕加索的名字就传到了中国,在现代美术史上一些重要画家的作品里,能够感受到毕加索的影响。他与中国许多艺术家有交往,我的师长张仃先生曾专程拜访,送给毕加索一本木版水印的《齐白石画集》,据说原想一同赠送的还有两张门神木版年画。后来,毕加索对齐白石的评价很高,为国人所熟知。试想当时如果就木版年画进行了交流,我们今天的对话也许会更有趣。在上海中华艺术宫的对话展中,中国民间年画元素的作品与毕加索陶瓷进行了面对面的对话,或许还了前辈的遗憾。

   上世纪八十年来以来,毕加索的作品展在中国成功举办,每一场都产生了热烈的社会反响。在今天看来,艺术交流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在中国,从艺术家到普通民众大家都熟悉毕加索,也热爱毕加索。毕加索富有童心,热爱生活,以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带给人们震撼。他对中国文化艺术的评价令人感到亲切,他曾说“如果我是中国人,我会成为书法家”,其中包含对中国文化艺术很深刻的感悟。这种热情、理解、共鸣和认同,是艺术大师的一种情怀,也是这次对话展举办的重要基础。真诚希望通过这样的对话交流,激发当代艺术创作与艺术思想新的火花。

二、与毕加索陶瓷的对话

   桑弗是我的好朋友,他是艺术上的知音,也是中国与欧洲当代文化交流的使者。记得在2012年冬天,他来到中国陶瓷之都山东淄博,在福山小镇,看到了我在福泰创作的一批国瓷彩墨作品,顿时感到非常兴奋,认为这与毕加索在法国瓦洛里陶瓷镇的创作有很深刻的共鸣,于是有了这一系列与毕加索的陶瓷对话展览等学术交流活动。他认为这个创意很冒险但很有价值,我虽认为毕加索跨时空与当代艺术家对话很好,但自己还有不足,需要在继承传统陶瓷精神的基础上继续创作。事实上这些都在桑弗的策划中得以不断完善,不断实现,在意大利和中国进行了一系列陶瓷对话展,今天还应邀来到了毕加索的故乡进行交流。这也是一种梦想的实现。

   两年来,从意大利的威尼斯、意大利国家陶瓷博物馆、中国的中华艺术宫,到法国的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巴黎小皇宫博物馆,今天到了毕加索的故乡,这次巡回展交流活动,走过了世界上最重要的文明古国和艺术大国,展开了一场现代主义艺术大师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对话。正是基于桑弗的“冒险”行为,通过当代艺术巡回展览的过程,毕加索的陶瓷作品首次在中国展出,而且有近百件作品首次在中国的陶瓷之都淄博进行展览和交流,形成了很多精彩的研讨,产生了热烈的反响。对话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展览本身。由此深化了中国艺术家和普通观众对毕加索陶乲艺术的认识,同时也加深了人们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理解和创作上的自信。在这里,衷心地向艺术大师毕加索致礼!

三、毕加索博物馆与这次研讨

   这次欧洲艺术交流对话活动给了我意外的惊喜,本来今年只计划到法国进行交流,在桑弗策划团队的精心策划下,毕加索博物馆接受了我们的对话展的学术研讨会。在艺术大师的故乡,很受感动,我想借此机会与西班牙的艺术评论家、艺术家们,共同探讨毕加索现代艺术的当代影响力,谈谈关于陶瓷对话的一些话题,与大家交流:

   第一,想象是艺术创作的关键。毕加索认为,重复自己的艺术家,就像困在相同命运里的昆虫,无休止地重复同一个自动的行为。 他用一种全新的视觉来看待事物,大胆而且具有穿透力,能够从许多地方发现母题,赋予了寻常事物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艺术本身是一个充满想象、充满新奇、充满创意、也充满颠覆的创造与表现的过程。近几年,我尝试用中国最古老的材料,创作了陶瓷绘画、丝绸彩墨、金属版水墨等作品,虽然材质作为媒介,但我从中找到了新的发现、新的表达和新的语境,使素材媒介固有的物性得到了全新的融会和表现,试验的过程也是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研究的过程。我要做的,不是重复历史图式,不是照搬己有的艺术样版,也不是一味实验性地寻求突破,而是从文化的角度思考,用一种新的视角来解读和表现,实现新的艺术想象空间,从传统材质本身出发来表现一种当代价值。

   第二,线是绘画最本质的呈现。毕加索对线条有穷尽一生的探索。对他而言,那是一种全方位呈现事物形象的魔术。在中国传统书画里,线的表达根基深厚,我通过“鲁班线韵”系列作品,尝试了对“线”的诠释,就是将绘画语言纯化还原到极少的元素,在有限的范围内产生多样的视觉联想,成为组合上的无限性。总之,“线”不是事物边沿的线条,不再于空间中塑造形体,而是有自身生成和运转的韵律,有自己内在的生命,充满了无止息的运动感,是一个气象的世界。如果说线是绘画最本质的呈现方式,那么以最纯粹、简约、本质的形式展示不断流变、不断生成的物象浮现的过程,就是这次对话展的一个重要主题。   

   第三,材料语言充满表现力。陶瓷创作凸显了现代主义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对媒介、对艺术本身的重视和表达。毕加索陶瓷创作充满了对物性的发掘与塑造,材料的表现力被融会到艺术体验中。或许这也是艺术家共同寻找的东西,我在创作中尝试发掘媒介物性的新的境界,把艺术创作外在物态的无限性和内在意蕴的无限性联系起来。应该说,没有什么东西是惰性的,材料可以为观念所渗透,物性随心驱遣,水乳交融,带来创作体验的无穷意味。材料物性本身就具有语言的特质,要看艺术家如何发现他的表现力和生命力。

   第四,符号具有丰富的内涵。毕加索的创作从未停止关于符号表达的探索,他 “几乎狂热地演示了其图像系统中符号的可互换性”,既有形式的直观,也有文化的图像,其中更包含着内在的意义,特别在陶瓷作品中,更有了立体化的呈现。我在创作中尝试了对历史符号的解析和运用。比如“鲁班线韵”里包含关于规矩绳墨、伦理纲常的初始之意,门神意象中有丰富的年俗信息和民间大众敬畏祈福的朴素心理,符号转化生成的同时,也表现了相应的历史的母题和自然意义。如果说,西方20世纪以来的艺术探索似乎是由外而内的,即突破表象,呈现本真;中国传统艺术表达是由内而外的,通过意象语言直接呈现的;那么,这也是本次对话展交流的重要空间所在,他的意义在不同民族地域语境下的表达,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第五,民间艺术是现代艺术的母体。毕加索对非洲原始艺术的吸收和表现是非常精彩的,他提炼其中创造性的觉悟,汲取简朴而强烈的表现方式,从一个属于集体信念的现成世界中生成转化,孕育生成了真正个人的表现和自由的形式。我一直主张民间艺术是种子,是创作的母体,是人的内化。我的创作也是从中国民间艺术中生长起来的,努力使古老的记忆在当代显现,不断进入新的语境、全新的世界,达到民间艺术与现代精神交融。我认为这也是本次对话的一个重要基点。

   或许,对话展览的意义在于更加深入、更加丰富地展开对话和交流。如何看待这样一种艺术的对话?在当下的国际艺术语境里,大家会给这样一系列作品一个什么样的定位?还有大家对我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希望和期待?借此机会,想听听各位评论家的建议。特别是通过本次巡回展览,在老朋友桑弗和西班牙著名评论家、艺术家的评论交流过程中,进一步进行沟通。也希望通过对话交流,使自己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更加自信,并深化对于当代艺术的理解,形成新的体会和认识。在此,诚挚地希望大家给予批评指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