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不是表面的保存,而是让它有内容、有文化。不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重复“千城一面”的误区
□本报记者沈仲亮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文联主席潘鲁生关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保护好传统村落的建言引起广泛关注。
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潘鲁生表示,一段时期以来,由于历史遗存村落老化,又受到快速“城市化”冲击和开发性破坏,传统村落急剧减少,造成大量历史文化村镇和乡土建筑遗产消失和损毁,非物质文化遗产破坏严重。这种现状令人非常痛心。其实一个传统村落,就是一种文化生态群落,里面有很丰富、珍贵的本土文化基因和样本,如果流失殆尽,无异于斩断了文化的根脉。
潘鲁生认为,农村是传统文化的母体,中国的“乡土文化”之根应该保护好。
“关于文化、关于生活,我们不能只能留给子孙后代电子图片和博物馆,应该找到一种有效的方式,把这些凝固的建筑和活态的生活方式传递下去。这是当前传统村落保护的核心,也是政府、专家、公众共同探索解决的关键问题。”潘鲁生说。
潘鲁生表示,俗语所谓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是说文化是有差异、存特色。现在很多城市“千城一面”,但是如果“万村一面”的话,可能会更可怕。“‘千城一面’已有很多教训,莫再‘万村一面’,错过发展的良机。”
“我们不能用所谓的城市‘文化下乡’来消灭文化上的‘城乡差别’,把农村当成了没有文化的区域,斩断文化根脉,大拆大建加以改造。其实,农村有自身的生态环境和相应的人文风俗,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从文化内核出发,把乡土生活方式、道德习俗等保护好、传承好?能不能把农村的手艺、民俗、乡礼等发掘和应用好?能不能把农村的特色文化资源和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提高幸福指数结合起来?我想,如果能解决好这些问题,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就不会过于盲目,更不是表面的保存,而让他有内容、有文化、有生命。不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重复‘千城一面’的误区,导致‘万村一面’。”潘鲁生说。
潘鲁生认为,传统村落保护的核心在于,如何在当代社会空间里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与发展并重,一些有条件的传统村落可以发展旅游项目,但不能因为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造成“污染”,关键要协调好传统保护与旅游开发二者的关系,在文化资源深度传承与转化上做文章,创效益必须可持续发展。
潘鲁生表示,目前,旅游产业正处在一个从自然到人文、从粗放到精致的转型过程,传统村落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条件,乡村旅游应该向“深度游”、“体验游”发展,旅游者需融入村落生态获得体验,而不是简单地娱乐和观光。这也有赖于旅游消费观念的改变、旅游文化心理的改变。“如果我们重视传统村落,希望从中感知传统、历史和记忆,那么自然会成为传统村落的守护者,这个意义上的旅游者也会是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志愿者,旅游文化产业会有更长远的文化考虑和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