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2日是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分别提出了“非遗保护
人人参与”、“文化遗产
在我身边”的活动主题,强调科学保护,关注立法问题,倡导公众走近、了解身边的文化遗产,提出增进社会公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事实上,将“文化遗产日”设在每年六月第二个星期六,而非传统节日端午节,目的也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加常态化、更具普遍性。因为从政府和专家倡导层面推进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从文本体系编写、文化“看点”开发深入到整体性的综合关注,更加符合“非遗”的保护规律,更能发挥文化的影响力,同时也进一步证明了加强“非遗”保护的全民化与学术性势所必然。
我想,在认知度与参与性不断提高的新形势下,“非遗”保护尤其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深化和拓展:
一、加强文化生态保护。不同形态的文化往往有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环境,如果文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文化也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随之凋零失落,正所谓“文化的生态性”。也是在这个意义上,1997年我们提出了“民间文化生态保护”的命题,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在其赖以生存的土壤中加以培育和保护,提出将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作为生活形态的整体,还原到民众生活环境中进行动态研究,把握其中的生活意义、存在价值和文化底蕴,发掘其不同于文献典籍的鲜活生命力和创造力。换言之,我们不能将“非遗”从生活中剥离、“圈护”,作为静态的成就进行孤立的断裂的保护,而应关注其存在的方式和过程,
关注其赖以生存的境遇,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其延续和发展。
二、促进公众广泛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大程度上是传统生活方式的遗存和延续,原本就隐含在日常生活、人生礼仪、节日庆典、宗教仪式等交错联系的生活网络中,因此保持、传承它的不只是个体的民间艺人,更是文化空间中的整个“人群”,必须通过公众广泛参与,在日常生活中推进常态化的传承和延续。从这个意义上说,“非遗”保护只有从“身边”、从“人人参与”开始,才能真正发起智慧传承与创造的伟力。事实上,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几乎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是历史某一时段的定格,而是在发展中不断传承、延续和创新的,因此在公众参与的意义上可进一步推进“生产性保护”,结合时代特色加以创新和发展。
三、深化学术理论研究。“非遗”研究要在以往“收集、整理、描述”等工作基础上、在“档案馆式”的保护工作基础上,真正从理论高度探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结构、内在特点和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的规律,从理论上、学术上加强对保护实践的指导,给予学理上深入而合理的解读和支撑。如果说保护的根本目的是让有价值的文化持久地延续下去,那么在全社会更加广泛、自觉关注的同时,更应发挥学术深层的推动力,真正使民族的智慧和悟性不断传承、发展和光大。
应该说,文化遗产保护的进程,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我们文化自觉的程度,代表我们承继传统、创新发展的能力,衔接过去也喻示未来,坚实地、成功地推进,则可化作深沉而博大的力量,推动一个民族以自己的灵魂和精神自强自立,反之,则陷入文化的失语、复制的困顿,如浮萍飘零,无所皈依。我想,这正是我们在更深的学术向度、更广的公众范围、更全面的生态视野中反思并推进文化遗产保护至为紧迫的动力,也是“文化遗产日”的真实而深刻的意义所在。
http://s3/middle/48c63ca7t8911916a4362&690
2002年启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http://s2/middle/48c63ca7t89119398e631&690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普查手册
http://s1/middle/48c63ca7t891195a80380&690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
http://s16/middle/48c63ca7t891197376cff&690
考察山东临沂柳编工艺
http://s4/middle/48c63ca7t8911995f0df3&690
考察山东聊城东昌府年画
http://s1/middle/48c63ca7t89119af7cbb0&690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联合国外高校开展民艺调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