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开始之际,“杜大恺师生作品展”在我校隆重开幕,本次展览不仅是关于艺术与审美的展示和交流,更将带给我们关于教育、关于承传与创新的启示。这样的学术交流活动,对于大学而言尤其可贵,启迪我们薪火相承,开拓艺术的道路;引领我们探寻更加真挚、美好的艺术境界。
20世纪以来,中国画的发展与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结构一样,在经历重大而剧烈变革的同时,也面临新的历史境遇。多年以来,中国画传统不断受到质疑、冲击,西方思潮和艺术样式的大量涌入,往往使从事中国画创作的艺术家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面临自我立场和位置的恍惚摇摆和痛苦抉择。而杜大恺先生以其文化修养和艺术天分,感性地超越了自己艺术创作面临的难题,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现代中国画之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杜大恺先生的学生们亦共同投身于中国画“现代性”建构这一历史洪流之中,并各自做出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杜大恺先生曾把自己的艺术追求概括为“当代的”、“中国的”、“我的”三个层次。“当代”是指历史序列中的即时性;“中国”是指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自觉,是一种文化脉络的薪火承传;而“我”则是生命个体对生命存在的终极意义追问。我们从杜大恺的画作中无疑清晰地看到了他执著的艺术追求和取得的可喜成果。
相比那些沉迷于传统中国画图式的艺术家,杜大恺先生的现代水墨画中充满了他对当下生活笔墨体验的敏感和热爱。先生从新的题材获得笔墨体验,带动对于线条、笔墨等形式语言的探索。他注重传统中国画中最重要的造型语言——线的运用,娴熟地运用线与面、体积衍生的交互关系,以墨色和笔触实现某种程度“平面化”表现的同时,又利用墨色和笔触的聚合、分离形成了某种新的空间深度。在面对“东方”与“西方”关系的这一命题时,以当代生命体验与视觉经验为起点,几乎不露痕迹地融化了时代语境下某些西画乃至艺术设计的因素,整体上把握了传统意韵之后寻求突破和完善。他在传统写意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了意象的因素,形与线的组合突出强调物象或物象关系的结构,创造出当代中国画的新形态。
杜大恺先生早年从事装饰艺术创作的丰富的艺术经历,以及在壁画、纤维、金工、陶瓷、漆艺等方面的艺术成就,使他对中国传统工艺的积淀,化作今天艺术创作可供汲取的思维方式和视觉语言。在他的当代水墨作品中,摒弃了传统中国画的程式化语言和笔墨趣味,而成为纯粹为当下观众呈现的一种自由、清新的视觉感受和心灵愉悦。在急促的城市化进程和生活快节奏的环境下,杜大恺先生作品中这种诗化的意境,无疑为当代人开辟了一片新的精神家园。
杜大恺先生是造诣深厚的艺术家,更是令人敬重的教师,以无私的情怀,传道授业,在师法传承中,续写着中国绘画的文化脉络。本次展览是杜大恺先生时隔一年之后再次来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与我们见面,更丰富的是这次一并展出的还有他几位学生的作品,为我校师生提供了更多的视觉体验和学习机会。这些作品既有反映现代人内心世界和生存境遇的人物画,有蕴含独特情感的景物绘画,也有在传统中寻求创新的山水画;其形式语言在保留中国画内蕴的基础上,似乎又融入了意象表现等文化因素,体现出较强的探索性。虽然他们的作品风格面貌不尽相同,但同杜大恺先生一样,都是将个人创作植根于传统中国文化精神与传统中国绘画,体现了血脉相承的艺术精神,也形成了笔墨生动的创作风格。冯小红等学生的作品,不仅带给我们笔墨的享受和艺术的启迪,还使我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物象之外的神韵和境界,使我们由衷钦佩的同时也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启发。
中国绘画讲究笔墨,而笔墨来自心灵。通过这样的展览,我们在所见、所闻中,更能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体会笔墨语言中的意蕴和气度,感受风物形态中的生机和理趣,领悟意象中的情感以及笔墨永恒的境界。本次展览也会使我们进一步体会为师之道,涵养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智慧和胸襟。衷心希望展览活动是我们交流与探索的新的开端,在今后的教学与创作中,在教授、学者和年轻学子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共同推动艺术教育和学术、创作的发展。
预祝展览圆满成功!
潘鲁生
二0一0年元旦于历山作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