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观感
文/潘鲁生

2009年10月16日晚,第十一届全运会在济南盛装开幕。十一届全运会恰逢祖国60周年华诞,奥体中心上空,一顶神秘的“天盆”,承载着五千年的文明和中国体育的辉煌,演绎着齐鲁的文化,传承着运动的文脉,回荡大国国民的体育文化畅想。体育、文化、艺术、科技高度融合,这是继去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之后,中国体育文化所呈现给世人的另一幕盛世华章。
全国性的体育盛会第一次在山东举办,作为一名山东人,我对在家门口举办的全运盛典期待已久。亲临现场,让人感受到了恢弘的气势和热烈的氛围,50只“白鸽”被灯光勾勒出闪亮的线条,挥舞着翅膀,和着轻快的音乐,从空中仪态优雅的徐徐降落,当它们再次飞起时,一顶的巨大的“天盆”从天而降,这不仅是演出的核心道具,还是用来投射影像的屏幕。“天盆”作为整场节目的核心创意,贯穿演出始终。“天盆”映像的地球、中国、山东、济南、奥体中心,随着不断拉近的镜头依次出现。演员们的精彩演出配合高科技“威亚”系统,为观众奉献一场名副其实的视听盛宴。这在当下,属于全球最前沿的新媒体艺术,或者称为当代电子艺术,既是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产物,更是创意经济时代的先锋和宠儿。事实上,新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表现手段,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就曾得到全面的应用与诠释。例如巨幅“中国画卷”和李宁的“飞天点火”过程,都是结合了新媒体艺术的互动表演,为全球数十亿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和享受。新媒体艺术元素的广泛运用,已经是开幕式文艺表演等大型活动的趋势之一。尽管在国内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但新媒体艺术元素在这次全运会开幕式表演中的运用,可谓达到了极致,说它“盛况空前”并不为过。因为这种超越,是时代的命题,是科技与创意时代的艺术表现。体育事业的发展,不断丰富着艺术创作的内涵,推动着艺术手法的创新;体育艺术创作,又推动着体育精神的传播,促进着体育运动的推广和普及。当代艺术与体育文化结合,共同演绎盛世的华彩篇章。
开幕式以《和谐盛世齐鲁情》为主题,由序曲和《齐鲁魂》、《和谐风》、《祖国颂》三个篇章组成。幻妙的《时空叠影》拉开了文艺表演的帷幕,1959-2009,五十年来全运会的完整历程在天盆中依次呈现。演员们伴随音乐节奏变幻队形,荧光棒如同点点星光,造成影迹斑斑的视觉效果,它们有秩序地交错着,重叠着,使观众有一种穿梭时空的感觉,置身其中,奇幻无穷。节目《全运同辉》与这次全运会的主题深深契合,唱响了“和谐中国、全民全运”的理念。会徽演绎的序曲鼓荡着紫气东来的气势。场内以舞台焰火组成的巨型会徽图案,以及“虎尾”在低空不断叠加,形成无数个令人惊奇的“11”造型,正式揭开了第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的帷幕。
山东气派无疑是第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演出的一大亮点,齐鲁文化的宽阔胸襟在文艺演出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开幕仪式前长勺鼓乐、鲁西南鼓吹乐、鼓子秧歌等带有浓郁山东风情的文艺表演,使容纳6万人的体育场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童声《论语》朗诵不仅体现了礼仪之邦中国、孔子故里山东的文明形象,也很好地显示了当代齐鲁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无疑是对泰山的真实写照,泰山耸峙于天地之间,是齐鲁文化的一种象征,一种阐释。《雄峙天地》歌颂出了泰山的气魄,泰山的巍峨,泰山的内涵。节目《长河入海》将黄河磅礴入海的恢弘场景以艺术化的形式展现出来,给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作为泉城的特色节目《荷红柳翠》,给观众留下了一段婉约美奂的记忆:碧波荡漾,荷花舞动,泉水竟涌,游鱼戏游……配以悠扬的歌曲演唱,“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景致,淋漓尽致地呈现在了济南奥体中心的巨大舞台上。
和谐风,平民情,和谐之风唱响和谐之美。《扇舞气畅》将艺术与运动结合起来,全民全运是现代生活的时尚,体现了“运动之美”、“力量之美”。文艺演出的最后《祖国颂》篇章,一曲《歌唱祖国》将我们对祖国的热爱,想要积极投身于祖国建设的那一份无法言说的感情充分地表现了出来。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主题歌曲《相亲相爱》,由来自大陆和港、澳、台的歌星同台演唱,象征着大陆与两岸人民亲如兄弟,骨肉相连,相亲相爱的难以割舍的情感,象征着我国的团结稳定,万众一心的大好局面。
一顶“天盆”承托盛世梦想。全运会开幕式演出是新中国体育60年辉煌成就的集中展示,它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气势恢弘、流光溢彩,让人震撼,令人振奋。恰逢祖国60周年华诞,展现祖国强盛的华彩篇章再一次勾起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强烈自豪感。我想,在共和国未来的辉煌历程中,体育与艺术之花将会开放的更加多姿,更加绚丽。
原文刊载于《中国文化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