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潘鲁生
潘鲁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864
  • 关注人气:6,3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同学说学习

(2008-04-07 18:19:31)
标签:

设计教育

课外学习

自主学习

杂谈

分类: 论艺教

    有很多同学给我博客留言问我“怎么学习?怎样设计自己的知识框架?大量的课外时间怎么利用?”如何有效地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进行系统设计知识学习,这是一个经常困扰同学们的问题。

    我想首先还是有效利用课堂时间。课堂学习形式是一种通行的教学方式,能集中一个时间段对同学们进行基础知识传授和艺术表现方法训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学校教学计划中的课程是经过专家和一线教师反复论证的成果,是一个前后衔接相对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通过学习能够获得全面的学习效果。这里我想强调的是课堂教学基础知识非常重要。前几天,我在几个班级听课,同学们回答问题的时候,直观、感性的东西较多,缺乏对基本常识的了解、掌握和运用。这就要同学们课堂学习的东西和课后要认真消化、巩固,这是你们以后进入实践课程的基本条件。
 
与同学说学习

    当然,课堂教学同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专业课学习阶段尤显突出,对我们设计院校来说如割裂了知识与现实的内在联系、教学脱离实践、脱离市场等等。伴随着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越来越感觉到需要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同学们参与到目设计实务中去,到社会的设计、去生产实践中去学习、锻炼。因此学校通过各种途径为同学们创造实践的机会,如加强了实验室建设,学校和政府企业合作承担社会设计项目,“假期课堂”为同学提供了实习机会等等,这些都是强调培养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在做中学,也是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
 
与同学说学习

    另外作为设计院校的学生,必须有很强的自我学习能力。我曾在多种和同学们交流的场合强调设计学科的动态性:设计是关于创造的学问,就是面向市场创造出本来没有的东西,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甚至有些需求也是我们的设计师创造的,因此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刻理解我们将来所从事行业的特点,及时通过期刊杂志、互联网络、讲座交流、师生交流、同学之间的交流等方式获取本专业的市场信息,并能准确分析将知识运用指导自己的设计活动。

    课外时间如何利用?

    第一,“三馆一室”(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要经常去。
    图书馆里面大量的专业藏书为同学们准备了多种读书的选择。在图书馆阅览室可以净化自我,反思问题,增长知识,同学们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除了阅读本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外,尤其应该通过专业期刊追踪过内外的设计前沿信息。阅读形成良好的习惯后,及时获取的前沿信息能很快内化为你的专业素养,并体现在你的设计作品中。
 
与同学说学习

    美术馆、博物馆集中了大量优秀的设计作品和艺术作品。特别是我们刚刚建成的博物馆,展示了上千件文物和民艺藏品,这些藏品是我们了解传统手工艺术的造物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扇窗口,对于同学们启发设计灵感、丰富设计技法、提高判断能力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实验室更是同学们应该经常去的地方,多认真练习,多做点东西,不仅能够提高同学们的实践能力,还能体会到创作的乐趣,不断激发创作灵感。

    第二,不要漏掉一个好讲座。近年来学校在国际交流、校际交流、校企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邀请了国内外知名的专家进行讲座交流,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设计视野。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每一次讲座交流的机会,丰富自己的专业视角,提高自己深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同学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社团组织向学校提出申请,举办一些专题讲座,丰富校园文化,增长同学们的知识面向。
 
与同学说学习

    第三,合理利用网络平台。网络是个汇聚各种信息的平台,通过专业网站同学们可以获取本专业最新的动向,而不是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聊天打游戏上。另外设计网站上大量的设计赛事的资讯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对于设计的需求,同学们可以积极参与,可以当成一个课题去做,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另外,我校正在积极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举办网上学位课程,增加国际课程,使同学们今后有机会通过网络平台获得国外大学的学分和学位。总之,当代设计艺术将通过网络文化开辟新的设计领域、创新新的生活空间。

    大学学习除了培养人生的基本素质外,实际上是为同学们以后就业作准备的,尤其对于我们设计专业这个有很强针对性的专业来说,更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以后能够顺利做好必要的准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