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是一门紧跟社会需要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设计艺术院校来讲,培养什么样的设计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应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全面实现办学目标,根据设计教育的规律,我们在“实践教学型”大学类型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目标定位。
我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的思维方法、科学文化素养、敏锐的审美能力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艺术与技术并重的专业设计人才,应该是普通高校设计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算得上创新型应用人才。

从历史上看,传统工艺美术是艺术与手工业生产结合的产物,设计是在劳动者心与手的互动中在自然的状态下完成的,设计与生产制作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随着科技进步、机器大生产发展,生产流程有了严密的分工,设计艺术逐渐成为生产过程中一个相对独立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基本上决定了产品生产的最终结果,因而是工业生产时代最具创造性的环节。创造性设计的完成是通过创新型应用人才来完成的。

创新型应用人才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还有必备的知识修养和技艺能力。

一、从设计学科的边缘学科属性构筑基础课程体系,倡导艺、文、理、工互相渗透。
在众多知识中选择有内在联系的最基本的知识,构成能够成为设计学科基础知识平台的结构框架,同时以一种师生互动的方式将艺术学、设计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机械学、材料学等融合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逐渐探索出一套成熟的设计基础课教学体系。如通过自然物的观察,引导学生分析自生物体的生长发展规律,并将这种物体的“物象”(形态、肌理、色彩、结构)以合规律的形式进行视觉表现,培养学生对造物设计的敏感。如在教学过程中以日常熟悉“产品”为文本,进行概念、造型、结构、市场等要素的归纳解析,并在遵循造物设计基本规律的基础上突破、重构、图解、表现,养成学生善于观察、敢于探索、勇于突破的创新性思维习惯。

二、实践环节教学强调应用创新双结合。
根据培养目标、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学校把实践教学,分为基础实践教学、课题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三个层次,形成了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完善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中通过行为引导式教学法、项目教学、工作室教学、假期课堂等一系列教学形式,将创新融入实践各个环节,相互促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

三、教会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设计是一门动态的关于创造的学问,对学生来说毕业不是意味着学习的结束,仅仅是个开始,因而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让学生进入社会后获得长足的发展。在每个教学环节我们的教师都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如通过“项目教学”引导学生独立完成课题,强化教学中师生多种形式的交流、甚至学生客串老师实现教与学的互动,通过大量的实践课题培养学生创造的乐趣,强调网络专业前沿信息的理性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信息平台等等,使学生获得自我学习的能力。

设计师作为生活方式的创造者,严格意义上说,设计师还应该是一个思想者,建行者,实践者,他所传递的是对当代社会及未来社会的判断,但不应是一个纯个人性的判断,是带有导引性质的判断,审美能力与创造性思维方法的培养应该结合在一起。我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够树立起未来设计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担当起未来生活方式的建设者之重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