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潘鲁生
潘鲁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864
  • 关注人气:6,3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我国设计教育现状的思考

(2007-12-24 07:28:01)
标签:

教育杂谈

分类: 论艺教

 

 

    近年来,设计教育迎来了空前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把握设计教育现状,冷静分析相关问题,结合学校自身条件科学规划本科教学,是办好一所设计艺术院校的前提。


    当前,设计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规模发展扩张和专业的不断细化。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全国1909所普通高校中,设置相关专业的院校已有1259所,比例高达66%。2001到2006年,增设设计类专业的高校,每年以13.2%的速度增长。同时一些新的专业方向不断涌现。

对我国设计教育现状的思考对我国设计教育现状的思考


    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总体来讲与社会的需求密切相关。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广告、出版、会展、数字艺术等9类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兴起,对设计人才提出了迫切的需求,成为设计教育迅速发展的契机,也对设计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值得思考的是,虽然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设计人才,设计教育的规模,在迅速扩大,但设计类本科毕业生,却一度出现“就业难”的现象,而且在激烈的竞争中,部分毕业生,在几年之内,就面临着改行、转岗,甚至被设计产业淘汰的命运。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对设计教育发展,进行冷静地分析,深入地思考: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如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设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如何对接?本科教学如何定位?这是设计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教学工作无法回避的现实。我们应当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积极应对,认真研究,合理解决,切实担当起培育人才、服务社会的义务,担当起促进社会发展的职责。

对我国设计教育现状的思考对我国设计教育现状的思考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设计人才与社会需求的衔接关键在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社会发展对设计师的要求是复合型的,既要具有艺术表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还要具备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具有生态设计的先进理念,具有引领生活的前瞻视野。这就要求我们,转变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确定本科教学定位,要由培养纯粹的“艺术家”,转变为培养服务社会的设计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