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嫦娥—中国的飞天美神

(2007-10-24 07:14:50)
标签:

知识/探索

嫦娥奔月

嫦娥一号

绕月卫星

分类: 谈民俗
嫦娥—中国的飞天美神
(“嫦娥奔月”剪纸)
 
 
  记得上中学时临摹的第一幅画就是“嫦娥奔月”,她是中国人心目中的飞天美神。时隔三十余年的今天,“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绕月飞天,实现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撰此文以作纪念。
  美国登上月球的第一位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曾在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作报告时说:“人类最早产生飞天梦想的是一位美丽的中国姑娘,而人类最先登上月球的是一个美国人,这位美丽的中国姑娘就是嫦娥,这个美国人就是我。”其实,“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在中国广为流传。嫦娥是中国人理想的美神,传说她是帝喾的女儿,原名恒娥,因讳汉文帝刘恒名而改为洹娥,也叫姮娥。据《淮南子  览冥训》、《初学记》等典籍记载,她因偷吃后羿讨要的长生不老药而奔到月宫,“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魏晋时期盛行神仙思想及人格神崇拜,嫦娥也以仙女形象出现。郭璞《游仙诗七首》记载:“姮娥扬妙音,洪崖颔其颐,升降随长烟,飘飘戏九垓”,姮娥成为一位精通音律的神女。南朝宋时,刘铄《白白居易<邻女>》则把姮娥描写成体态轻盈的女神:“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
  秦汉以前,月亮被看作是嫦娥的避难之所,孤寂、寒冷,没有什么设施。后来随着嫦娥地位的提高,嫦娥的形象逐渐净化、美化,嫦娥成为美丽温柔的化身,月中成员逐渐增加,月亮逐渐变为遍置琼楼玉宇的仙境。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  壶史》载:“月规半天,琼楼玉阙满焉。”宋代张君房《云笈七签》引杜光庭《神仙感遇传》云:罗公远八月十五日夜引唐明皇入月宫,“行若十数里,精光夺目,寒气侵人,遂至大城。公远曰:‘此月宫也。’见仙女数百,皆素练霓衣,舞于广庭。” 另外,唐代时也出现了吴刚伐桂的记载。唐代段成式《酋阳杂俎  天咫》云:“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中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砍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桂。”至此在人们心目中,月亮不再是一片冰冷的荒原,而是一座富丽堂皇的月宫,是一片精神的栖息地。嫦娥居月宫,嫦娥因月而娇美,月因嫦娥而增辉。
  为什么人们对嫦娥的看法有如此变化呢?这与中国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有关。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人们逐渐将过去关于嫦娥的不雅之处删节,仅以审美的眼光关照嫦娥的可爱之处的结果,将柔美儒雅的民族性格融合到嫦娥身上,成就了月神嫦娥的出现,表现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文化创造力。而嫦娥的飞天梦想,正是中国人自远古时期以来探求自然奥秘的神话记载,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幻化为美好的飞天想象。
嫦娥—中国的飞天美神
(“嫦娥奔月”年画)
嫦娥—中国的飞天美神
(“嫦娥奔月”果模局部)

  在民间有很多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其中有一种认为:羿射九日,造福于民,娶妻嫦娥,贤惠善良。有一道赠羿不死之药,羿交与嫦娥收藏。羿弟子逢蒙心怀不轨,乘羿外出,欲盗灵药。嫦娥为保护灵药,不得已吞入口中,遂飞升入月。羿归追月不及,无奈只能遥望明月以寄相思。此时正值八月十五。后来人们每年此时便置办瓜果团食于庭院中,以寄托对后羿和嫦娥的思念。
  旧时民俗中祭祀嫦娥的活动已相当丰富。据《帝京景物略》、《顺天府志》等记载,明清京都“八月十五祭月,果饼必圆……纸肆市月光纸,绘满月像”。另外,还设案供奉瓜果。台湾地区有的妇女还将祭过嫦娥的柚子皮削下来擦脸,据说能使皮肤白嫩,此举与人们视嫦娥为美神是分不开的。
  在民间,关于“嫦娥奔月”的艺术表现很多,像剪纸、刺绣、年画、木雕、日用生活装饰物件及食品中都有涉及,其风格或稚拙,或精巧,但表现主题是一致的,那就是以“嫦娥奔月”形象尽情表达人们追求幸福与自由的渴望。
2007.10.24

 

嫦娥—中国的飞天美神
(“嫦娥奔月”刻纸)
嫦娥—中国的飞天美神
(月神嫦娥纸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