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探索 |
分类: 谈民俗 |
(鼓乐齐鸣)
(新娘下轿)
旧时人们将婚姻视为神圣之事,《礼记》中记载“昏礼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婚姻的实质在于宗族的延续。传统汉族婚俗基本上延续了古代的“六礼”制度。六礼,传说周文王卜得吉兆,亲迎太姒于渭河之滨,整个过程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道仪式,后来约定俗成此仪式演变为婚俗仪礼的范本。
纳彩,即男方父母托媒找中意的女家表达求婚之意。旧时婚姻多由父母包办、通媒结亲,不能自由恋爱。男孩子长到十七八岁,家长就开始托媒找女家,或者相中哪家姑娘,托媒人去提亲,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是出了名的巧嘴,以说媒收受谢礼作为报酬,能把死的说活了,只要一桩婚姻成了,哪管日后怎样,所以嫁出去的闺女往往说“不怨爹,不怨娘,逮着媒人大开膛”。托媒人提亲,若女方不允,也会婉言谢绝,俗话说“一家女,百家求”,女方可以不允,但不可以得罪媒人。若女方同意婚事,男方才能再去女家求婚。古代纳彩所带礼物用雁,因为人们认为雁“木落南翔,冰沣北组”,顺乎阴阳往来;二是雁失配偶,终身不再成双,取其忠贞,以雁为礼表示求婚之诚意。
问名是女方同意婚事后,男家托媒人到女方询问女方名字和出生年月日时,准备合婚的仪式,俗称讨八字。问名后,男方请算命先生将男女双方生辰八字排阴阳,看看男女命相是否相克,以定婚姻吉凶。若八字合,即可成婚。
纳吉是将合婚得吉的结果通知对方。这一礼俗唐代叫“报婚书”,近代又称“换帖”,即现代意义的“订婚”。纳吉时,男方要备礼到女家双方互换婚书,表示婚约达成。旧时男方备礼用雁,到了近代逐渐演变为如耳坠、戒指、银帽等饰物。纳吉之后男女双方的婚事就算定下了,至此,女孩子就算“有人家了”。纳吉时交换婚书的方式视双方经济状况而定,可分“下启”、“会启”、“传启”三种。生活条件好的人家多采用“下启”形式。男家先派两名熟悉礼仪、儿女双全、且不在服孝期的“吉人”携“聘启”(即婚书)到女家下启。下启人拜见女方家长时面呈聘启。随后女方也要择吉日选派“吉人”到男方家“复启”。家境一般的人家,采取“会启”形式,男女双方共同出资,选一合适地点摆席,双方各派“吉人”携启赴宴,交换婚启。第三种为“传启”,双方均不摆席,由媒人互传婚启了事。近代以来称前式婚书为“小启”,具体订婚还要举行下“大启”仪式以表示婚约的隆重与诚意。大启为双红纸大四折金笺,外加大红帖套。金笺内函为两折,讲究八行,取旧时书信“八行书”格式。传大启仪式比较庄重。山东沂蒙山一带传启时要在包袱里放上红麸子、红糖、香艾、一对穿着红线的针取意吉祥:红麸子谐音鸿福,红糖寓意甜美,香艾谐音相爱,一对穿红线的针寓意千里姻缘一线牵。作为回礼,女方则将回启连同备好的衣帽等礼物放在包袱内让“吉人”带回。接下来便是纳征,往女家下聘礼的程序了。
纳征是男女双方缔结婚姻关系后,男家把聘礼送往女家的礼仪。聘礼轻重不拘。但家境好的人家,为显示体面,往往重礼下聘,这样男女双方都觉得脸面增光。女家受礼后要回礼,有的将女家给男方准备的衣服鞋袜等送与男方,有的将聘礼的一部分退回。聘礼中的物品多用双数,忌讳单数。
请期又称看日子、送娶牌、下婆帖,旧时只是男方查定迎娶日期,同女方商议。“请”是谦辞,事实上都是男方定好后通知女方的。先请算命先生卜得吉日,再将日期及迎娶事项写成帖,请媒人送至女方家中征求意见,故称“请期”。一般要卜得两个吉日,一个在上半月,一个在下半月,然后经女方筛选,将选中的日子确定,俗称“定日子”。山东地区讲究礼尚往来,在送日子的同时还要送聘礼。聘礼多为红衫、蓝袄面、戒指、耳坠等,用红包袱包好,上面插柏枝,寓意“长命百岁”。在迎娶之前还要进行迎亲“过礼”仪式。过礼多在上午进行。礼品数量不限,但必为双数。必备礼品为活鹅一对,代雁;酒一坛;衣服、首饰、衣料;喜饼,为大盒酥皮点心;喜果,干鲜各四盘,多为枣、栗子、花生、桂圆,取吉祥寓意;茶叶,取“三茶六礼”之意。
亲迎,迎娶新娘的仪式,俗称将媳妇、娶妻子,它是婚嫁礼仪的中心环节,其礼仪也十分繁杂。汉族地区大致有迎亲、祭拜天地、行合卺礼、入洞房等多道程序。吉日确定后,男女双方都要为婚嫁做准备,称为“备嫁”。旧时临娶前一天,新郎要换上新衣鼓乐相随在村中挨户行礼,俗称行家礼,意为恳请亲邻在婚娶的日子里多多帮忙。而婚礼前一天,女方家里的亲朋也都来为新娘暖嫁。这天晚上新娘要向父母行“辞娘礼”,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到了娶亲之日,一般情况为新郎亲自去女家迎接新娘。早饭吃过喜面后,迎亲的花轿就要启程。新郎换上礼帽,胸前系大红花,一切就绪后,迎亲的队伍夹带着鼓乐队浩浩荡荡去迎接新娘了。山东地区迎娶的轿子有两种,一种是新郎乘坐的叫“官轿”,一种是新娘坐的叫“花轿”。迎亲时花轿不能空着,一般要找一个父母双全的小男孩压轿。
花轿到女家门前,鼓乐队要吹打三通才开门,意为“憋性”,故意把新郎拒之门外。新郎进门后,首先要拜见女方祖先和家长,有的地区稍事休息后便端上酒菜,让事先选定的送亲客陪着边吃边谈,等待新娘梳妆。新娘出嫁的着装不论哪个季节都是一袭红,通常喜棉忌单。要是夏天出嫁即在腰间缠一缕棉絮,据说这是寓意“儿女厚实”。有的地区新娘穿戴凤冠霞帔、绣花鞋、金银首饰等举行婚礼仪式。等到新娘梳妆完毕,鼓乐队高奏喜乐,新娘在新郎的陪同下坐上花轿。有的地区认为新娘离屋上轿时,足不着地,一般由新郎或家中兄长背出或抱上花轿。待新郎、新娘在轿中坐稳后,同时起轿,一前一后,娶亲的队伍开始返回男方家中。起轿后,走在最前面的人要撒青龙帖或喜字帖,遇到桥、井、庙宇或拐弯处都要贴青龙帖。一路上不能中途落轿。但凡经过村庄都要吹打一番,以吸引群众。有时男女两家距离近,迎亲的队伍行进路线就故意绕一些,远一些,目的在于烘托结婚的喜庆气氛。
等到迎娶队伍返回男方家中,花轿冲着喜神的位置落定,迎亲的姑娘们铺下红毡,掀开轿帘,新娘在伴娘的搀扶下下轿后,就开始拜天地仪式。一般天地桌摆放在堂屋门前,女东男西站定,在司仪的喊声中,开始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的仪式。随后送入洞房。
新娘被送入洞房后,朝着喜神的方位坐下,谓之“坐帐”。此时就有人端来栗子、红枣、花生等撒在床上,边撒遍念“一把栗子一把枣,明年生个大胖小”,此谓之“撒帐”。过去坐帐要坐三天,为此新娘在婚前几天便要节食,避免坐帐时的难堪,后来改成一天,或者象征性地坐一下午。山东微山湖一带在婚礼结束后,迎亲婆还要用红鸡蛋在新娘的脸上滚几趟,一边滚一边说:“红鸡蛋,满脸窜,今年吃得喜馍馍,明年吃你的喜鸡蛋……”传说这么做不仅具有祛邪避灾功效,同时也是祝愿新娘早生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