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潘鲁生
潘鲁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507
  • 关注人气:6,3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统民间文化也有生态性

(2007-06-10 17:57:27)
分类: 说民艺
传统民间文化也有生态性
 
传统民间文化也有生态性
 
  对民艺的研究应该说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起初是从对民间的剪纸、年画、刺绣、皮影之类具有较强审美价值的艺术品类的研究开始的,这种研究思路大多是站在造型艺术的角度进行的,沿用的也是“民间美术”的概念,其研究对象自然也就有所局限。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民间采风调研的逐步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隐藏在民艺作品背后的深沉的文化背景和民间文化底蕴,不仅有着比艺术作品本身更深的内涵,而且更全面地反映了民间社会的文化、生活状态,也能够更好地解释民艺作品的诸多意义,它使我们真正了解了民艺是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对民间艺术的研究也就不仅仅是美术学的课题,艺术学、民俗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以及哲学、美学、历史学、民族学等,都是民艺研究的重要参照和支持,而且与民艺学水乳交融、不可分割。因此我们也较少使用“民间美术”一词,并自觉地沿用了“民艺”这一概念,因为“民艺”能够更好地反映作为文化形态、艺术形态以及生活形态的民间艺术的形式。在诸多前辈及同行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对民艺的概念、性质、内涵、品类、特征、传承、传播等问题也进行了进一步思考。
  另一方面,随着田野考察以及收集、整理、挖掘工作的开展,民艺作为一种生活形态的存在,使我们更深切地意识到它在民间生活中的意义。作为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民艺的生存发展,或者演变传承,更深地受到了民间社会形态发展演变的影响,民艺的消失与衰落,缘于民间文化、民间生活形态的演变和发展。换句话说,民艺的严峻现状缘于民间文化与民间生活传统形态背景的丧失。社会形态、社会组织结构的发展演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对民艺的研究、保护、拯救和整理,更重要的是对历史的和现实的民间文化、民间生活的分析和研究,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发展是否就以对传统文化的抛弃为代价呢?这很值得探讨和研究。因而记录传统文化状态下、传统生活状态下的民艺显得尤为重要。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的基础上,我们更关注民艺作为民间文化的存在,它在当代艺术学研究上的意义。当然,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也是在深入民间采风,走民间万里路,吃民间千家饭的体验中感悟到的,是在民间的考察调研中切身感受到民间文化的生动性,体悟到民间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生态对民艺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伴随着田野调查的深入,我们思考的侧重点也转向与民艺相关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民族问题、文化问题等方面,并开始着手对民间手工文化的生态性这一课题进行探讨,随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的明朗,1997年正式提出了“民间手工文化生态保护与调研”这一命题,并将民艺研究落脚于对民间文化生态的调研、考察与保护。
  作为文化现象的民艺研究,在我们以往的研究方向中是准确的,它表现为文化的载体,展示一种文明的结果;另一方面,民间手工文化既具备艺术形态,同时又是民众的社会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人类生存的各个领域无不发生联系,它涉及到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许多方面。因而我们只有将民艺还原到民众生活的环境中去,才能深入探讨民间文化的内涵。也就是说,民间的生活形态决定了民间手工艺文化意义的存在,它是以人为主体的存在,是以民众的生活为依托,甚至就是民众生活本身。民间文化如同一种生态环境,在这种环境中繁衍、生长了不同的民间文化之树和民间文化果实,如果仅仅局限于文化产品的个体之中,研究显然是失却了深沉的文化底蕴和内在的生命力。那么,如果文化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文化也就会凋零、失落或畸形,即使新文化也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正是文化的生态性。传统文化除了依靠文献典籍的记录、博物馆的收藏来展示,另外就是生存于民间的活生生的文化。一些历史文献没有记录下来的东西,除了依靠地下挖掘的文物实证,还有的遗存于民间文化形态而保留了下来,这不能不说民间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传承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