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注重起家庭装修。到90年代中后期,往各家各户走一走,发现装修不仅普遍,而且千篇一律,一个模样。那个时期,中国人不论职业、地位、收入、文化属性、社会属性、审美取向的差异,在家庭装修上却出奇地一致——一律用板材包门、包窗、包墙裙、包窗帘盒,还包暖气片,真可谓“千家一面”。那时酒店装修就是家庭装修的范本,同样的材料,同样的工艺,同样的装饰手法,同样的布局陈设,人们希望家也能像酒店一样豪华、简洁、齐整、规范。

进入21世纪,追求个性者开始不满足这种从众的趋同,寻求起“风格”来。艺术家们率先倡导了这场中国人的家庭艺术革命。他们小心翼翼地探索、实践着自己的艺术主张,以多年来的艺术修养积淀,一方面让艺术生活化,一方面也让生活艺术化。由于个性突出、成效显著,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效仿,一时间“风格”迭起。西式古典、中式明清、波西米亚、古罗马风情、简约主义,交相辉映。在铺天盖地的“风格”面前,在大批涌入的高科技新型材料面前,人们又一次迷失了自己。来不及学习、选择、判断,什么罗马柱、八仙桌、雅典娜的雕塑、功能主义的椅子,一律照抄照搬,统统收入自己的家中。家,终于成了多元“风格”的聚集地,也成了新型材料的试验场。这就是当下中国一般性家庭装修给人的总体印象。

到处是“风格”,风格的符号四处堆砌,但仔细看看,又全然失去了真正的风格,只不过是一堆与自己不相干的符号组合。为了实现这些“风格”,风格的符号四处堆砌,弄到最后,家又成了酒店的翻版,既豪华又程式化,造就了另一个层面的“千家一面”。这是,我们不仅要问:家与酒店有什么不同?此家与彼家有什么不同?自己与家有什么关系?真正属于自己的家的标志在哪里?

家是什么?家是社会的最基本的单元构成。没有家,也就没有社会。反之,也正是因为有了家,人类才能以社会的形式一代代繁衍下去,这是家的社会属性。其实更多的人则认为,家就是一种个人心态上的体验和感受,一种精神与观念的上的认同和归属感。家是个人性的,也是感受性的。在我们经历了历次家庭装修的不成功之后,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家应该有设计,生活应该艺术化。但这种艺术,绝不是共性的艺术、他人的艺术,也绝不是某一样板艺术的照搬,而是属于自己的艺术,是在自己的生活中挖掘美、提炼美,归纳出独特也独立的生活艺术空间。这对家庭装修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走进生活、走进个体,也要走进感情,走进感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家的灵魂、家的精神追求,而后具体地在设计实务中将它们呈现出来,体现为不同的空间布局、不同的色彩运用、不同的材质处理、不同的家居陈设。

家的艺术化绝不等同于豪华,设计师只有真正走进家里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把握住室内空间设计的精髓。一块花色土布、一块奇石、一个楠木箱子、一把民间竹制躺椅、一桢祖上传下来的老照片,可能这些普普通通的物件就能赋予家一种特殊的感受——这是自己的家,带着温情,带着记忆,带着成长的酸甜苦辣,也带着亲情的悲欢离合。这才是家的内蕴。

海德格尔说,人要诗意的栖居。现代人的生活的诗意在于温馨的亲情、轻松的个性休闲以及新型的社交娱乐,因而现代的家居设计更加强调现代人对家的感受和体验。在装修设计中注入家的灵魂,装点一个温馨舒适时尚的家,我们才能生活在家的感觉之中,真正艺术化的生活,诗意的栖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