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谈民俗 |
(鲁西南花糕)
旧时春节,人们总要蒸制不同花样的面花用来供奉天地神祗、灶君、财神等,以求得神灵保佑,多财、多子、多福。面花,因地域不同,制作方法和呈现形式不同,名称也不一样,有的叫枣山,有的叫枣糕、花糕,使用习俗也因地而异。河南西部和西南地区以面塑枣山祭祀祖先,以祈子孙富贵平安。腊月二十三祭灶日,用面塑包一红枣或三四个红枣为一单元,由下至上盘塑,一般高为一尺至一尺半。家有长辈者,枣山下塑一条面鱼,腊月三十供于祖宗牌位前,待到正月初一午饭时由长者食鱼头,最小的食鱼尾,象征全家富裕(鱼)、连年有余(鱼)。陕西的枣山底部是一块圆形的面饼,用面条夹枣做成枣花。底座做十个团花的象征十全十美,做十一个团花的象征丰衣足食,而做十二个团花的,则象征一年有十二个月,月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枣花一层层上叠,象山一样。
山西襄汾一带供奉天地神和祖神的高馍,常用较大的枣糕蒸制堆叠七级,顶部有一个石桃或大石榴,四个小石榴一组为顶。供奉财神用“元宝人”、“元宝篮”。 “元宝人”周围上下堆满了元宝;“元宝篮”在篮内装满了元宝,盖祈求财源茂盛,富贵有余。当地的面花一般以虎为座,以石榴为顶,中间用蛇、羊、兔等动物组成。
在汾河流域一带,春节供奉天地神的面塑祭品为油炸馍,造型为十二属相,形象重叠成塔形。甘肃陇东地区流行的枣山俗称“灶爷山”,春节时多有制作。当地有民谚称:“二十八,蒸枣花”,枣花即枣山,约一尺上下,山身用面花组合,环环相扣,一花嵌一枚大枣。有的枣山做成人形,头部呈椭圆状,五官用黑豆镶嵌,身躯为柱形。枣山后用红筷支撑,便于供放。腊月二十三夜将枣山立于灶前的灶神两侧祭灶,送灶神上天后,将枣山存放到春季开犁耕地吉日。长者扛犁,娃娃赶牛,备香表鞭炮和枣山于地头,长者与娃娃分吃枣山,耕地开始。人们以此象征农事顺利,耕者如意,耕种收获不遭灾害。
山东许多地方也有春节以面花礼馍供奉祖宗的习俗。山东烟台、威海等胶东地区,农历腊月三十上供,家家都要蒸枣勃勃,饽饽有不同的形状,圆形的饽饽呈大馒头状,顶上十字花挑出三个鼻,嵌入红枣;两头细中间粗的枣核形大饽饽叫“锔锔”;还有元宝形、动物形等。饽饽除了食用还要供奉,供桌上、粮缸里,窗台上都要放不同样式的饽饽,有的饽饽蒸熟后用食品色点染,既中吃又好看,饽饽蒸熟裂开了口叫“笑了”。牟平在窗台上供饽饽,栖霞国路夼也在窗台上供饽饽,且有歌谣称:“压腰葫芦压窗台,大元宝滚进来。”山东莱州一带,春节上供大枣饽饽、茧饽饽。枣饽饽为圆形,上面还印有六个红色蝙蝠,用来供祖先、老地老母、财神、菩萨、天地众神。供桌上的五个枣饽饽叠放在一起,三十接神,正月初三撤供品,正月十五再供五个茧饽饽和一个大圣虫。供奉时中为祖先,右供财神,左供菩萨,意思为多财多子。圣虫头部为一圆馒头形,眼睛、鼻子、耳朵用面捏出来插在头上,钱币作舌头,躯干作蛇盘状,然后施彩描绘眉毛、黑眼球、胡须、耳朵及躯干。祖先、财神、菩萨面前各放一碗粮食,圣虫放在盛粮食的碗里,供奉完毕,茧饽饽食用,圣虫放入粮缸内,直到二月二由孩子们分着食用。“圣虫”的“圣”,莱州读作“生”,意思是“生粮”,寓意五谷丰登。也有的地区谐音“剩”,意为“剩余”,寓意相同。
(陕西洛川面花《象》)
面花,地域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就其功用来说,除了用于春节祭祀以外,在其他岁时节令、人生礼仪、婚丧嫁娶时刻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以面花为题材所表现的主题是一致的,那就是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后一篇:桃源花供,走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