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年没有注意过天空了。也不奇怪,满大街的红男绿女还看不过来哪,大家生活节奏都那么紧张,谁还有闲功夫对着茫茫苍穹抒闲情呀?
以前人们出门之前抬头看看天,是一种日常生活状态。特别是在农村,人们已习惯了那种与自然和谐的、亲密的,或者可以说是一种依赖的关系,对自然的变化、季节的变迁、天气的阴晴晦明不定有一种敏感情怀。俗话说出门看天,进门看脸,天气的变化与人的感情变化相联,把严肃的表情说成“老阴天”,看天气已经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农民很大程度上是要靠天吃饭的。但是现代人,特别是现代都市人,生活空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日常节奏也越来越快,生存环境和现实让人变得单调、浮躁,很功利。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和谐转向了人们以自我为中心,与他人之间关系的处理、以及对周围物质的关注,也显得很冷漠。人们对空间的感觉,一点都不轻松,变成了具体的人与物的关系,眼睛只是盯住那来来往往的行人、急驰的汽车、横穿的自行车……看上去都很忙、很累,谁还有暇去望望天空,因此人们对老天爷的感觉淡化了,淡漠到了几乎忘了它的存在。
但是自然界概念的“天”,总是昼夜阴晴,循着它自己的一个不变的大方向转动,但在这同一个天空下生活的各个阶层的人群,所表现出的情绪却大不一样。所以,从人们对待天空这一态度上就能看出许多问题来,比如讲,现在城市人面临的很尖锐的现实问题就是要重新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大自然。也许有人会说,天气的变化与自己好像没有什么关系,总觉着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天灾人祸又不会只掉到一个人头上,什么自然灾害都是社会的事、国家的事、政府的事,和自己无关,跟自己生活的城市好像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没有什么关系才怪呢,最近气象预报又增加了一项内容:“沙尘暴”。《光明日报》有一则报道,说2002年3月16日至3月30日,短短的十几天,沙尘暴就五六次“光临”宁夏,每次都带来了数以吨计的沙尘。说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不如说是一种人为灾害,至少是人类加剧了这种灾害。脆弱的植被、裸露的黄沙、疏松的土壤,这些形成沙尘暴的重要条件,正是人类自己破坏大自然所带来的报应。想一想最近的沙尘暴,你还能说与你生活的这座城市以及自己没关系吗?它已经直接影响我们的生存了。想想每年经历黄沙满天的时候,确实感到天灾的危机。
如果老天爷真的天打五雷轰,看来我们很应该去静静地看看天,狠狠地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与天的感情愈来愈远。从历史上看,我们的祖先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都非常到位,彼此和谐相处。只有处理好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不至于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像沙尘暴这样的恶劣气候的出现,也正是没有遵循自然规律而导致生态失调的恶果。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就等于破坏了我们自己正常的生存环境。从天事看人事,事情有千种不同,但道理只有一个,你想想不久的将来将“全球一体化”,在这样同一个天空下,东西方在自然空间和精神空间中的差距将有多大,能一体化吗?看来有问题。我们能享受到多少老天赐给的阳光呢?
青少年对天的认识带有许多情调色彩及遐想、浪漫的成分。我上小学的时候常去老城墙周围拾柴禾,躺在草地上,看到云彩走动,总觉得纳闷,会瞎琢磨,根据云彩的动态形状,想像成图画中的山川、走兽,觉着啥都像,又不像,很神秘。有时候晚上躺在院子里,目不转睛地看着天,觉得像一个大锅盖,望星星,看月亮,好像真的看到嫦娥正奔月。可能人小时候形象思维特别活跃。但这种浪漫遐想与现在的青少年不一样,特别是“新新人类”,他们有自己的认知和判断,他们多是崇拜,还有情感自娱或发泄。
现在的人们从令人窒息的、小步快跑的紧张生活中,抽出那么一点点时间,以一种比较浪漫的、带有情调色彩的,或者像你说的那种多愁善感的心态,来看一看那些大自然的景象,或者在假日期间带着全家老小到郊外,到山林中以野炊之类的方式来体验天空、阳光、山川、河流,这是一种对被生活压迫的心灵和情感的释放、发泄,只是想利用大自然来调节自己,使自己处于安静状态,如同疲惫不堪的人急需一张使自己迅速进入黑甜乡的暖床一样,也就是说,挣脱物质的束缚奔向景色迷人的桃花峪(注:山东泰安一个旅游区),求得轻松、愉悦、开心。这种对大自然的领悟与眷恋的情意,用一种恋人的情感来比拟形容似乎更为贴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