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话产业 |
在中国农村文化发展过程中,我们第一步应该考虑中国民众的文化心理,这是文化产业的基因,后续复杂、多样、多变的文化形式都是由此生发出来的。在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中,有一点值得关注,就是寻求和谐的吉祥心理。中国虽然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但主题却相对集中,可归纳为:求生——追求生命繁衍;趋利——追求生命质量;避害——追求生命护佑。我认为这三者没有质的区别,中国民间文化突出的特点就体现为追求和谐、吉祥,这一恒定的艺术主题造就了稳定的艺术形式,如福字、寿字、双喜字、十二生肖、如意等等吉祥符号,便以不同材质不断重复地出现在生活不同的环境之中,构成了传统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由此也奠定了中国人传统的文化心理――积极、主动的人生状态。中国的农村文化产业必须立足于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
第二步,农村文化产业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文化行为,而且还是一种经济行为,其巨大的包容性很容易导致资源的整合,其运作方式应该符合经济规律。另外还应考虑到新科技的介入,它的介入绝不仅仅意味着文化产业的手段和形式,它甚至能够与产业内容相融合形成新的文化样式。
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式,农村文化生态不可避免地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现在大家都不能回避的一个现实,就是我们是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谈论文化生态。由于经济与文化的互动性在加强,文化产业的生产领域与拓展空间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放射型状态,从生产方式、运作方式到产品样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包容性与多变性。文化产业的消费与影响也是全球性的,借助强大的全球化网络媒介,传播速度极快,无形中产生了文化霸权主义。其传播向度往往是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由强势民族流向弱势民族,本民族的文化产业与世界的文化产业生产之间存在着某种紧张状态,文化产业的全球化使得民族国家的主权弱化和传统文化边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就与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直接的联系。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资源,打造富有创意、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产业既具有文化战略意义也具有经济现实意义。只有这样,中国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产业的巨大链条中才能独具风采,也才具有市场竞争力。应该说,传统文化资源在中国未来的文化产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份额,甚至具有一定的导向意义。
第三步,农村文化产业需要具备相应的环境。如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法、文化产业管理机制、巨大的传媒网络与快速更迭的传媒技术、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等等,只有健全这些因素,才可能成功开发文化资源。但除了这些外围因素之外,目前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恐怕还是在现代化文明进程中,人们对传统精神、传统文化、民族民间艺术的漠视。一方面,民众对现代生活方式熟悉并迅速接纳,另一方面,特别是在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对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传统的文化精神却表现出了疏离和陌生。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传习不够。社会乃至各级教育部门应加大这方面的关注和支持。从设计艺术教育的角度而言,将传统文化、传统生活方式、民间艺术、传统造物艺术作为选题,进行深入研习的做法在设计院校并不普遍。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文化政策的引导和社会的日益关注,这种现象有所改善,但还是远远不够的。种种原因导致我国年轻一代的文化产业工作者不了解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不熟悉经典的文化艺术符号语言,他们如何能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实现传承及超越?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大学、中学乃至小学的教育承担起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