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说民艺 |
20年民艺调研的经历让人感触最深的就是有太多的民艺品类濒临灭绝、亟待抢救,也许这种感同身受的"迫切性"也不可避免地带着些感性色彩,但"抢救"已经迫在眉睫。作为民间文化的研究者,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我感觉活跃在田野之中的"抢救"、"保护"也许比单纯的书斋式学术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历史意义。所以这些年来,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了一些"抢救"与"保护"工作,在多个省份普查了近百个村庄,近百种传统手工艺,印发了"传统手工艺生存状态调查表",也积极参与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我们所做的这些工作多是"记录",记录下不同种类民间手工艺的工艺流程、造型形式、流通方式、消费形式、传播传承、民间艺人的师承谱系、生存状况等等,我们力图将每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与它的文化存在方式都记录下来。田野调研不是学术研究的终极,但它是民间文化研究至关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一定是建立在大量田野调研取样记录的基础上的。这就是"记录"的学术意义及文化意义。
文章引用自:http://www.panlush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