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笔式照应
(2013-11-03 09:39:59)
标签:
情感教育 |
伏笔式照应
河北武强县教研室
【专题阐释】
伏笔式照应,是阅读和写作中最常见的一种手法,就是前面的文章为后面的文章埋下因果关系的种子,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时时产生疑问,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直到阅读结束,突然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设置伏笔,这在文学大师的小说、戏剧之中比比皆是。伏笔式照应是文章写作中“照应”的一种形式。比如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中就巧妙地运用了伏笔式照应——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考:“又出了什么事啦?”
“许多人”挤在那里看布告,预示了事件关系之重大,涉及之广泛,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给读者留下了悬念。正是它,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的悲壮事件。
伏笔式照应的关键,是要设计好“伏”。这种“伏”可以是一次,也可以是两次乃至多次,但交代只有一次。因而待第一次“伏”设计好后,就在考虑怎么把“伏”的内容向前发展,在何处结束这次“伏”,不一定在文章结尾收束。对前面设计的“伏”,后面一定要有其结果的交代,千万不能遗忘和疏漏。
“伏笔式照应”其实就是作文材料互相照应时,体现材料内在关系的深层写作技巧。“伏笔式照应”运用得好,不但有助于交代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给读者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有柳暗花明的醒笔作用及浅溪明流的艺术效果,而且可以避免平铺直叙,使篇章结构曲折多变,文脉灵动,还有助于内容的表达和故事情节的合理展开。
【解题方法】
要准确解答伏笔式照应问题需弄清以下几项内容:
1、伏笔式照应的方式:
景物伏笔;人物伏笔;语言和行动伏笔;事件伏笔;道具伏笔。
2、伏笔与照应之间的关系:
⑴伏笔与它暗示的内容相照应。
⑵某个细节在文中反复出现,前后照应。这个反复出现的细节可以是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语言,可以是某种景物,也可以是某个时间、地点、人物。
⑶设问与释疑相照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自然段:“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在叙述了伯父的几件事例后,用“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一句解开疑惑,与开头提出的问题相照应。
⑷关键词语相照应。即能够表现主题或显示结构的某一词句在文中反复出现,相互照应,相互补充,多为议论抒情句。
⑸有伏必应,伏笔与照应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如果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反而显得枯燥。
3、准确判断文章伏笔式照应:
⑴相照应的内容可以是句与句、段与段,也可以是句与段。
⑵相照应的内容可以是两处,也可以是多处。
⑶相照应的内容,后文可以与前文字句相同或相近,也可以是前文意思的再现、延续、深化,或者是对前文的回答、解释。然后,我们就可以这样去给句、段找照应处:首先理解原句、段的意思,再在其上文或下文去找与之意思相同的句、段。
【强化训练】
人到老年
《小小说选刊》2005年
女儿一家走的时候,他正在厨房里洗碗。
水池上方挂着一面家传的老式圆镜,他洗着碗不时瞟上一眼发现自己的气色很好,晚饭时喝了两杯花雕酒显得越发红润。头发黑密,只两鬓、额际有些花白,仍不像年过半百的人。亲友们见面都这么说。
是妻送女儿出的门。女儿临走还招呼了一声:“爸,我们走了啊!”未等他应声,妻已经又继续叨念着她的叮咛嘱咐,随后“嘭”的一声,门就关上了。
单元房里骤然变得很静,没有了小外孙噔噔噔跑来跑去的脚步声,没有了女儿们叽叽嘎嘎不完的家常话,连电视机也沉寂了。妻总是这样,每当她要出去都随手把电视关掉,不管他是否在看,这似乎是对他每天晚上没完没了地冲着电视发呆、不到所有频道的节目播放完毕不肯挪动屁股的某种报复。可是,平日家里只有老夫老妻,冷冷清清的,不泡电视又干什么呢?门外,隐隐传来妻送女儿一家下楼的声音,越来越远了。他有点儿后悔刚才没有一道去送忙往阳台上跑,不料被厨房的门槛绊了一下,身子前扑。差点儿跌在煤气炉上,多亏及时收住步子,又站稳了。自己的腿脚还算利索,他庆幸地想,如果是母亲,就槽了。母亲去世前的几年,两条腿就不听使唤了。上下楼梯很困难,在屋里走动也很慢、很吃力。但母亲又闲不住,他们去时,不论干什么活儿,总嚓嚓地在身后跟着转,受了抱怨,脸上便露出歉意的笑:“一个人,做惯了呢……”他们就不再言语。他和妻商量过把母亲接来,或者他们搬去一起住,却总有这样、那样的考虑定不下来,后来他又觉得每星期去一次,倒显得更新鲜、亲热。母亲问过几次,渐渐也就不再提了。
小路尽头,一抹烧着血红的霞云,暗了,夜色浓重。阳台陡然像旋高了楼身,高高地、孤零零地在茫茫夜空中悬浮………
妻唤了几次,他才转身踽踽地往屋里走。路过厨房,在那面家传的老式圆镜里,他看见了满头如雪的白发。
1、用自己的话语归纳文章的内容。
2、第七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举例说明文章的伏笔与照应。
4、谈谈你对文章的理解的。
火灾
选自《“中国当代微型小说方阵”四川卷》罗伟章
胡志安在火灾中丧生了,是他妻子告诉了我这一消息,他妻子说她叫芸。我跟胡志安是初中同学,自他初三上学期被开除之后,我们就再也没有联系过,算起来,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了。临死之前,他对妻子说:“我死后,你给田文打个电话,把我救火的经历原原本本地告诉他。”
胡志安在深圳某建筑工地打工,这天黄昏,他下班后回家,突然听见路边一家店铺里发出巨响,随后,火苗腾空而起,迅速蹿上二楼。二楼以上都是住户。胡志安听见有人在报火警,同时看见二楼上一个矮小的老太婆在绝望地拍窗子,他扔了单车跑过去,抓住一根斜伸的树枝攀上阳台,用拳头砸烂了窗玻璃。跳进屋后,他才发现老太婆是坐在轮椅上的。餐桌上放着一壶凉水,胡志安脱下自己的外套,淋湿后往老人脸上一盖,抱起她就走。老人安然无恙,而胡志安却被大面积烧伤。出大门的时候,又被一只掉落的花盆击中了头部。他被人送进了医院,十余天后不治而亡。
我们同学两年多,而且住同一间大寝室,却从没有过私下的交谈。我们学校在一座半岛上,校舍之外是广袤的田野。校方规定:学生践踏了庄稼,以十倍之价赔偿;偷了农民的瓜果,开除。胡志安就是偷了瓜果被开除的。他不仅没钱买肉,连饭钱也没有。他已经两顿没吃饭了,他饿。无孔不入的肉味加重了他的饥饿感。他终于从围墙溜出去,偷了农民的两根黄瓜。
他当场就被逮住了……
有消息说,星期五就开师生大会,宣布开除胡志安的决定。他的学生生涯还有不到三天。
星期四,我们刚吃过午饭,校园里突然响起急促的铃声。铃声过后,校长在广播里大声喊叫:“岛上起火了,全体男生带着盆子去救火!”
我们呼啸而出。正在这时候,胡志安冲了过来。他迅捷攀上椽木拆火路,可不到十分钟,房屋就彻底垮塌了。胡志安随梁柱一起倒入火堆。在一片惊呼之中,他跑了出来。他的脸像刚出井的煤矿工人,手上到处都是被火舌舔出的血泡,腿肚还被铁钉扎了一个洞。
我们都以为这是上天给了胡志安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那天上晚自习课,胡志安扎着绷带进了教室,但班主任告诉他说:“你不必来了。”那口气,决不是因为怜惜他受了伤,而是另有含义。这一点大家都听出来了,胡志安也听出来了。看着他那绝望的眼神,我的心痛了一下。我大声对班主任说:“胡志安见义勇为,难道就……”班主任严肃地瞪了我一眼。次日的大会照开不误。就这样,胡志安在星期六早上,背着铺盖卷,带着满身的伤痕,凄惶而孤单地走了……
芸说:“你知道志安为什么让我打电话给你?”
我说知道。他是想让我明白,虽然上次救火没能拯救自己的命运,但再次遇到火灾的时候,他并没有袖手旁观,他的灵魂没垮。
芸抽泣起来了:“对,你说得对,志安就是你说的那种人……但他还有件事情让我告诉你。”芸停顿了许久,说,“半岛上的那次火,是他故意放的,他想制造一个机会,让自己好好表现,让学校保住他的学籍……他失败了,他说这是自己罪有应得……为这件事,他愧悔了二十年,特别是觉得对不起你的信任……这次他终于赎罪了,他救出了一个老人……”
芸放声大哭。
1、请你说说胡志安两次救火的目的。
2、胡志安为什么临终前嘱咐妻子给田文打个电话,把救火的经历原原本本地告诉他?
3、本文以伏笔贯穿全文,请详细写出伏笔的内容。
4、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人到老年》阅读答案
1、本文写了一位老人在一天傍晚被厨房的门槛绊了一下,由此想起已经去世的母亲,巧妙地写出了他对母亲的怀念,以及他自己感觉衰老的情况。
2、此时他已感觉到了自己的衰老,通过景物描写烘托出一种孤独凄凉的感觉。
3、文章开头说“他”头发黑密,只两鬓、额际有些花白,这后面结尾“他看见了满头如雪的白发”埋下伏笔,前后照应。
4、略
《火灾》阅读答案
1、第一次救火胡志安为了保住自己的学籍故意放火又施救的;第二次救火完全出于为了救人的目的。
2、因为胡志安被开除时,田文就他的“见义勇为”而仗义执言,觉得对不起田文对他信任,嘱咐妻子把事情的原委告诉田文。
3、小说的开头就以芸的电话设置了一个伏笔“你给田文打个电话”。“原原本本”、“打电话”的伏笔悬念纵贯全文。写志安一生都没告诉“我”,也同样是伏笔,直到临终才叮嘱妻子告诉给唯一一个曾经为自己说话的同学,可谓心思缜密,构思奇巧。
4、本文通过对胡志安两次目的不同的救火描写,第一次救火胡志安为了保住自己的学籍故意放火他又施救的,第二次救火完全出于为了救人的目的,结尾揭开了谜底,把一个救赎自我灵魂的志安形象表现出来。
注:此文于2013年8月发表在山西的《作文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