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墨本《赵氏孤儿》讲座现场

标签:
京剧赵氏孤儿影像文化杂谈 |
分类: 新版京剧《赵氏孤儿》 |
11月13日,由京昆艺术中心和上海图书馆联合举办了专题讲座:从墨壳原态《乌盆记》到丹青墨本《赵氏孤儿》:谈京剧骨子老戏在回归中的创新。这也是《赵》剧组首度面向大众的一次推广活动。选址在上海很著名的同乐坊,一间叫作健斗士音乐俱乐部的酒吧。
编剧冯钢先生。向大家介绍了剧本改变创作的过程以及京剧艺术创新的若干话题。我们之所以选择冯钢担任剧本整理改编的工作,理由是:他长期效力于京剧院,耳濡目染着传统京剧;对传统艺术如何创新有着十分客观和理性的认知。改编整理已经相当成熟的经典京剧,历来是这个行业的重大难题。冯钢介绍:传统京剧的文本有着自身套路,而这个套路较少有人专门去研究。今天在老本子上做文章的同时,不得不重新研究并深深为之折服。我想,这个文本套路大概是给了京剧表演的大写意、虚拟性和程式化以大量的空间。
对我来说,走出创新的第一步已等待多年,常常却步,总以为自己还没准备好。走出来才发现,不走永远是准备不好的,无论何时,遗憾总是艺术创作的必然。两年前与少马爷、单田芳等先生合作了墨壳原态《乌盆记》以来,对京剧市场信心大增,并产生了丹青墨本《赵氏孤儿》的创作冲动。
这样的一个团队组合:有遗老遗少的传统戏演员,有国家院团的资深编剧,还有此前完全与京剧圈不搭界的媒体人(魏乔在成为我的学生以前,并不知道王珮瑜何许人也),还有忙得没时间上镜的马骞导演。是京剧的魅力把这些人聚到了一起,也出于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和责任,让大家劲往一处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