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蒋丽萍老师的京剧缘分
(2010-07-29 22:32:38)
标签:
文化京剧蒋丽萍杂谈 |
分类: 瑜友 |
一直知道蒋丽萍老师在上海作家里的地位。读过她的书,看过她编剧的电视剧,更在十几年前由她编剧,谢晋导演的《顾竹君》中配过女主角的京剧唱腔。最近两年,听说她也唱戏,并且认认真真的在学老生,而后在一本杂志里读到她写的孟小冬,了解到她作为京剧票友的功力非常了不起。
去年12月我在上海大剧院的个人专场演出,听说蒋老师也来了,在二楼包厢里坐着听戏,此时的她已经患了重病开始化疗。我的那场演出是她病中的一剂良药。为我们牵线搭桥的是另一位我们彼此的好朋友,上海著名的女性问题专家林华老师。从头到尾的经过她都是见证人,12月那次的演出,林华老师回忆说,她听到二楼包厢有人用微弱的声音喊她的名字,她回头看到已经化疗后脱了发的蒋老师,眼泪就下来了。“我是那天刚知道,王珮瑜你的份量。”——林华说。
此后我不断从林华老师那里跟踪打听蒋老师的身体状况。蒋丽萍三个字也成为我心中一份陌生的牵挂。今年5月的一天,接到林华老师的电话,说蒋老师想见见我。于是我放下手边所有的事情,第一时间去了瑞金医院,来到了蒋老师的病床前。和她聊戏聊剧本,听她哼了一段《搜孤救孤》。过程中,蒋老师始终没合过嘴的笑,而一边的林华老师,一次又一次地擦着眼泪。蒋老师的先生,为了我们的这次见面,甚至推迟了给她去求治疗偏方的行程。“丽萍说珮瑜今天要来看她,让我哪里都不能去。”——林伟平先生说。
在病床前,我提起了可能会和张火丁合作,提起了我想办个票房迎接蒋老师出院,我们彼此还很期待要一起演出由她自己编写的京剧《赵氏孤儿》。
此后两个月,我每次与林华老师见面,第一句话就是“蒋老师最近怎么样?”7月24日,接到林老师信息,告知她去世的消息。我在那个金山渡假村酒店的阳台上,站了很久很久。意料之中的结果,来的时候,却怎么也不愿意接受。
连日来新民晚报两次刊登了关于她的文章,两次都在文中提到我们在病房里唱京剧的场面,追悼会上,林伟平先生又在答谢词中大篇幅地提到这段经历,并向我深深致谢。京剧是蒋丽萍老师最后日子里很大部分的精神寄托,蒙她对我的抬举,愿意与我分享同为坤生的艺术感受。作为晚辈,我何德何能担此重量?作为京剧演员,我又义不容辞应当给予她这份临终关怀。
几天来,不断接到朋友的安慰信息。“被人需要,或许才是最有价值的人生”。我明白,也会这样继续下去。生命不息,给予和付出就不止。蒋丽萍老师,用她的尊敬给予了我最大的嘉许。这是一份会永远铭刻在心里的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