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碑亭>演后感
(2009-04-06 00:36:09)
标签:
杂谈 |
分类: 瑜艺 |
上周五,清明前一天.
通常周五的晚场生意总是差一些,
我们演出这天也就是5成座.
但是观众热情是十分.
这两出戏<锯大缸>,<御碑亭>,
挺般配的戏码组合,绝武绝文.
演后自己的感觉总结如下:
1,演员阵容的搭配很重要,风格要基本统一.
2,人多力量大,靠一个角儿撑台面,远不如强强连手.
3,多挖掘传统骨子老戏,如同存钱和理财.
4,真正能够最终打动观众的,就是每一点细节.
5,一出戏必须演够30次以上,才真的能悟出一些道道.
6,对于流派的正确认知,需要更多丰富的积累.
周六,我又去看了其他演员的<四郎探母>.
观众依然热情.
很多专业人士都开始厌烦这探不完的母,
但"座儿"却永远那么说明问题.
我们要开始思考,
那么传统的骨子戏,
该如何进行修复和保护,
才能够"修旧如旧"的焕发时代气息,变成真的经典.
范永亮的后半出,让我得到了些许启示.
李佩红这周又来上海开专场.
我陪她唱<王宝钏>.
2002年曾在天津合作一次,效果不错.
矛盾的是,个头年龄的悬殊,
让我看上去总像个晚辈.
所幸的是,京戏的宽容,可以让观众忘记这一切,
只留下对角儿们技艺的评价.
这两天稍作调整,
开始进入之后<王宝钏>,<沙桥饯别>,<伍子胥>等戏的排练.
前一篇:4月3日要演<御碑亭>
后一篇:<御碑亭>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