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与思及老师

(2008-03-25 15:59:57)
标签:

杂谈

    几天来,脑子里一直都是老师的音容笑貌.回忆18年来的点点滴滴,无法平静.
    第一次见到老师,是在91年的余叔岩100周年诞辰的演出现场,那时的我还是一个刚接触京剧的小票友.老师在观众席忙碌着,经人介绍,我被带到他的面前,只觉得他皮肤很白,后来才知道,因为患的是溶血性贫血,缺乏血色才会这么白.第二天我就被叫去老师主办的星期茶座清唱.唱了一段<珠帘寨>,一段<骂曹>.那次见面后,我回到苏州,给老师写了信,表示了要考戏校,向他学习的决心.很快收到了他的回信,很热情地回答了我的问题.然后就开始为我积极奔走破格进戏校的事情.当时同时为此事奔走的还有:范石人父子,翁思再,邱正坚等老师.最后是以培养师资的名义考进了戏校.开始跟老师学戏,一学就是十几年.
    这十几年当中,老师病危过很多次,但每次都化险为夷挺了过来.我们师生之间,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感情.从开蒙戏<文昭关>,<搜孤救孤>,到最后抱病说完的<杨家将>,<珠帘寨>,从94年新苗杯初出茅庐,到01年全国大赛金奖,以及灌制唱片,每一次的重大事件,都倾注了老师的心血.尽管日后我又陆续向很多其他名家学习,而老师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不可替代的.所以说,珮瑜的今天,其实是老师给予的.也是他成全了我的梦想.
  在专业上,是老师的敏锐和智慧,使我走了捷径.开蒙戏<文昭关>,这是一出几乎杨派一统天下的代表剧目,却不料在他的加工润色下,成了合适我的一出戏."十三一"的唱法很多听过的人都觉得耳目一新.其实那是一个老腔,被他拿来新唱了.93年底,我意外地替梅葆玥老师救场,唱了<文昭关>,得到了很多前辈的首肯.94年新苗杯大赛,在天津唱了半出<搜孤>,拿了一等奖,也被喊出了个"小冬皇"的美誉.之后,上春节戏曲晚会,到中南海参加新年京剧晚会,赴台湾演出,每一个重要的场合,主办方都会想到邀请这个上海戏校的小孩.我就是在这样优越的,充满赞誉声的环境中成长着.
    1997年我得了声带小节,艺术生命开始不可预知.老师并没有打击我,更没有放弃我.而是更关注我的未来.从那时开始,我除了文戏课,还向武生老师学<林冲夜奔>,学发声,学<战太平>,<定军山>.老师经常给我买来鸡精和牛肉补身体.
    中专毕业后,进了大专.学校安排的课程,有一大半是跟张学津,朱秉谦老师学戏,学的还都不是余派戏,老师并没有丝毫的不满,而是帮助我很好地解决如何把其他流派的特色融合在余派风格里.他的开明和豁达,也是我取得成绩的坚实基础.
    我进入京剧院以后,仍然保持经常去老师家学戏.我的一切情况他都时时刻刻关心着.电视哪天放我的戏啦,报纸哪天有采访啦,他都用小本纪录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等着下次见到我的时候告诉我.
    哪怕在自己病重的时刻,还记得我的生日,让师娘打电话来祝我生日快乐.此后,便开始深度昏迷.我从北京纪念孟小冬演出回来以后,就没有再听到他说话.但在去北京前,老师有一天和我说了很多,让我一定要尊重自己的意愿生活,在工作上对任何人的指责和非议都要保持沉默,寻找合适的剧本排演新戏.
    3月20日凌晨,我陪在他身边,看着他停止了呼吸和心跳.非常安详平静.至今我仍觉得老师只是睡觉了,他活在我的心里,将直到永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讣告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