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骂人最狠的一首诗《咏针》

(2025-08-23 16:45:51)
标签:

《咏针》

分类: 文学鉴赏
  骂人最狠的一首诗《咏针》
百炼千锤一根针,一颠一倒布上行;
眼睛长在屁股上,只认衣冠不认人。
    这首诗作者文映江先生,字岷山,清末拔贡。少时家贫,发愤读书,官吏部录事。辛亥后回乡隐居,以教书卖文种田为生,曾有驻军司令多次造访,欲邀入幕,文以"亡国遗臣,不愿改节事他人"谢绝,1950年以七十六高龄辞世。他平生生活清苦,秉性孤傲,幽默诙谐玩世不恭,自撰墓志铭称"不染世风,不悖名教,不喜事功。"
     一次,文映江与二三老农在东门外茶馆吃茶,忽有一人来寻他。那人以为文映江必是穿绸着缎,气派十足,一副乡绅风度,于是竞向映江问道:“你看见文老爷没有?”映江笑而不言,那人即离去。不久又回来,急问邻座,有人指着映江说:“那不是文老爷吗!”那人才认出与庄稼汉衣着无异的文老爷来。当时座中有人偶然谈到针,便触发了映江的诗兴,于是文映江借邻座有人正在谈针的话题,有人因他衣着朴素而质疑其身份,触发他对社会势利风气的愤懑,遂即兴写下此诗。
   这首诗借“针”喻人,暗讽世人“以貌取人”的虚伪现象。这首诗通过讽刺,把讽刺对象毫不留情地刻上历史的耻辱柱,实现其干预现实的社会功利目的。《咏针》以极简语言完成“以物讽世”的文学壮举,既是对势利小人的精准画像,也是对人性虚伪的深刻解剖。其价值不仅在于讽刺的尖锐性,更在于以幽默消解愤怒的智慧,堪称古代讽刺诗的“天花板”之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