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是美的,但落花照样非常美。落花虽然很美,但是观落花者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这样观落花的:《黛玉葬花》是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开头是: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就是说,花儿凋谢飘飞,飞舞满天;鲜红的颜色消褪,芳香的气息散去,有谁怜惜(它)?结尾八句是: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也就是说,(落花)你今天死去,我来收敛埋葬;(我却)不能预知我自己何时丧亡。我今日埋葬花朵,人们笑我痴情;他年埋葬我的怎知是谁?请看罢,春光逝去花儿渐渐凋落(的时候),便是美丽的少女衰老、死去的时候。(等到)有一天春天已尽,美丽的少女老去;(那时)花儿凋落、人儿逝去,都无从得知!她是以花代表自己,葬花也是另一种的对自己的爱惜与对现实的无奈。
北宋的文学家晏殊在他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是这样看待落花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表达的是一种深深的无奈,一种人在客观自然规律面前的无能为力。时间,才是最残忍的诗。“无可奈何”才是永恒的,“似曾相识”不过是你的错觉。如果说“花落去”是注定的、无可奈何的,一切事物的流逝与无常是无可挽回的,那么,“燕归来”的“似曾相识”也是人的错觉,你现在所见之燕不可能是你之前认识的那只。也就是说:“常”的感觉是假的,“无常”的感受才是真的。“无可奈何”才是永恒的,“似曾相识”只不过是一时幻象。意识到这一点,晏殊才满怀忧郁,在小园香径上独自徘徊来徘徊去,继续思考这难解的题。
清代文学家龚自珍是这样看待落花的:他在《己亥杂诗•其五》中这样写道: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也就是说: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总而言之,不同人观落花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红楼》中的林黛玉孤身身一人寄居贾府,感觉孤单,观花的心态是凄凉的;作为年长的宋代词人晏殊,则是留恋春景而又无法挽留的心情,表达了已经消逝了的事物的惆怅心情。然而诗人龚自珍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诗句中表达了他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从而形象、贴切地展示了作者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