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步原来是向前
(2021-11-30 18:59:35)
“退步原来是向前”这句诗出自五代梁时的契此和尚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插秧诗》。契此和尚,又叫布袋和尚,唐末至五代后梁时期明州奉化(现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僧人,号长汀子,是五代时后梁高僧。原诗这样的:“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的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手把青秧插满田”:描写农夫插秧的时候,一根接着一根往下插。“低头便见水中天”:低下头来看到倒映在水田里的天空。“心地清净方为道”:当我们身心不再被外界的物欲染着的时候,才能与道相契。“退步原来是向前”:农夫插秧,是边插边后退的,正因为他能够退后,所以才能把稻秧全部插好,所以他插秧时的“退步”正是工作的向前展进。
这首诗告诉我们:从近处可以看到远处,退步也可以当作进步。常人有一种倾向:看高不看低,求远不求近。譬如:某人学问比我渊博,就尊重他;某人钱财比我富足,就巴结他。如果此人条件比我差,就不予理会,而不知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的道理。禅师们观看这个世界与常人就有显著的不同,譬如诗中说:'低头便见水中天’,就是要我们虚怀若谷低下头来,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日本有一位禅师曾经譬喻说:'宇宙有多大多高?宇宙只不过五尺高而已!而我们这具昂昂六尺之躯,想生存于宇宙之间,那么只有低下头来!’我们看成熟的稻子,头是俯伏在地面的,我们要想认识真理,就要谦冲自牧,把头低下来。
一般人总以为人生向前走,才是进步风光的,而这首诗却告诉我们退步也是向前的,退步的人更是向前,更是风光的。古人说:'以退为进’,又说:'万事无如退步好’,在功名富贵之前退让一步,是何等的安然自在!在人我是非之前忍耐三分,是何等的悠然自得!这种谦恭中的忍让才是真正的进步,这种时时照顾脚下,脚踏实地的向前才至真至贵。人生不能只是往前直冲,有的时候,若能退一步思量,所谓'回头是岸’,往往能有海阔天空的乐观场面。大家将来踏出校门从事事业,也要有勇于回头的气魄,不能一味蛮干下去,把稳正确的方向,才不枉费十年寒窗的苦读。
全诗我最喜欢的一句诗就是:“退步原来是向前”,颇有哲理意味。试想,农夫插秧,一面插青秧,一面往后步步退,返到田边,一畦田的秧苗才插好,其是似退而实进。有时候,退让不是完全的消极,反而是积极的转进。与人相处,斤斤计较争执,互相排挤诋毁,又能成就什么?倒不如退一步,寻求更大的成功。
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看到张英这封高风亮节的家书,你就会领悟到:为了一堵墙而起争执,真是何苦?让人家几尺不就太平了吗?你看看万里长城至今还在,可是当年赫赫一世的秦始皇又在哪里呢?“六尺巷”的故事也说明了退一步海阔天空!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