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人诗词赋中人生观

(2018-07-09 21:16:27)
标签:

古诗辞赋

人生观

分类: 文学鉴赏
        清代文学家沈复的《浮生六记》中的《养生记道》里有这样一段话写的非常好,倍受人们推崇。
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竟论短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看那秋风金谷,夜月乌江。阿房宫冷,铜雀台荒,荣华花上露,富贵草头霜。机关参透,万虑皆忘。夸什么龙楼凤阁,说什么利索名疆。闲来静处,且将诗酒猖狂,唱一曲归来未晚,歌一调胡海茫茫。逢时遇景,拾翠寻芳。约几个知心密友,到野外溪旁,或琴棋适性,或曲水流觞,或说些善因果报,或论些今古兴亡。看花枝堆锦绣,听鸟语弄笙簧。一任他人情反复,世态炎凉,优游闲岁月,潇洒渡时光。
       这段话读后,你一定会被作者快乐潇洒的生活态度所感染的。

      清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是北宋诗人黄庭坚在清明节时触景生情而创作的一首诗。诗中运用了很多对比,首联是“桃李欢笑”对“坟墓生愁”;颔联是“动物蛰伏”对“草木生长”;颈联是“无耻的乞食人”对比“忠贞的隐士”,对比鲜明,引发人的思考;尾联诗人抒发感慨,无论是贤者还是愚人,最后都是黄土盖身。诗人将大自然中的勃勃生机与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命运进行对照,表现出了消极虚无的思想,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慨叹和对社会不平的愤激。

   清代 曹雪芹的好了歌及注解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甄士隐的《好了歌》注解: 
陋室空堂,当年芴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 
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粱。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篇解注比《好了歌》说得更具体、更形象、更冷峭无情。富贵的突然贫贱了,贫贱的又突然富贵了;年轻的突然衰老了,活着的又突然死掉了——人世无常,一切都是虚幻。想教训儿子光宗耀祖,可他偏偏去当强盗;想使女儿当个贵妇,可她偏偏沦为娼妓;想在官阶上越爬越高,可是偏偏成了囚徒——命运难以捉摸,谁也逃脱不了它的摆布。可是世上的人们仍不醒悟,还在你争我夺,像个乱哄哄的戏台,闹个没完。这就是《好了歌》解的基本思想。它同《好了歌》一样,同属愤世嫉俗的产物。由于它处处作鲜明、形象的对比,忽阴忽晴,骤热骤冷,时笑时骂,有歌有哭,加上通俗流畅,迭富有致,就使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对于当时封建社会名利场中的人物,无异于一盆透顶醒心的冷水;对于今天的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的腐败黑暗,也有某种认识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夏日的嘎仙河
后一篇:成都旅游特点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