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大师和印顺法师“人间佛教”的两条路线
(2018-06-01 09:25:19)
标签:
佛教太虚印顺人间佛教 |
太虚大师和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两条路线,虽然都有强调社会关怀,积极推动菩萨精神,注重人本倾向的共同点,但区别还是很明显的,那就是: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路线是“特重人间”,而印顺法师的版本则基本上可说是“孤取人间”。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始终坚持佛法究竟是整个法界的佛法,不过“于一切众生中特重人生”而已,反对“以《阿含》‘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片言,将佛法割离余有情界,孤取人间为本”的狭隘做法。为了区别起见,我把太虚大师的路线称为“特重版”的“人间佛教”,印顺法师的称之为“孤取版”的“人间佛教”。
太虚大师提倡的“人间佛教”虽“特重”人类,但是并不仅仅关爱人类,是要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早在1920年讲《佛乘宗要论》时,他就针对佛法与人类和一切众生的关系,做这样的说明:“须知佛乘之义在使法界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本不限于人类。如言宗教为多人宗仰之主义,则其范围仅限于人。若从法界众生观之,唯佛法为能普遍随类应化妙用无穷,为法界众生之所归依,故知佛乘为法界真正宗教。佛乘之义,既普遍十法界,仅就人间世以观察之,所见亦小矣,虽然,在人言人复可伤。”虽然“在人言人”,但是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绝不是仅限于人类的人本主义,不过是强调立足当下而已。
对于1941年印顺法师发表的《佛在人间》,太虚大师就有如下的评语:“依无量世界一切众生为出发点,不但依此世人类为出发点,为佛法一殊胜点。弃此而局小之,易同人天小教。故佛出人间,以人间为重心可,局此人间而不存余众生界,则失佛法特质,不可不慎!”
1943年印顺法师发表《印度之佛教》,太虚大师再次批评印顺法师的人本倾向:“如此将使只求现实人间之乐者,认为佛法不如儒道之切要,如梁漱溟、熊子真、马一浮、冯友兰等;也会让只是追求未来天上乐者,认为佛法不如耶、回等教之简捷,将使佛法被弃于人间矣。”
在强调“特重人间”的前提下,太虚大师也不忘提醒人们,千万不要变成现代的人本主义俗见。他说:“然佛法究应以‘十方器界一切众生业果相续的世间’为第一基层,而世间中的人间则为特胜之第二阶层,方需有业续解脱之三乘及普度有情之大乘。”这样一种完整、全面的佛教观,才能保持佛法特质,才可以与现代西方流行的人本主义保持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