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心齋老蔣
心齋老蔣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9,529
  • 关注人气:27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普研究》杂志2008年第1期“随笔”栏目  主持人手记

(2008-03-04 20:43:55)
标签:

科普研究

科学主义

科学文化

反科学文化人

中医

科普悖论

健康

《科普研究》杂志2008年第1期随笔栏目·主持人手记

 

2006年底,有关中医存废的话题,在报刊、网络上沸沸扬扬,而且已然跨越单纯的技术层面,成了涉足科学与伪科学且关乎文化与思想的论争。现在回过头来平心静气地看,这当中无疑仍有着可以思辩的空间。

比如,中医的神奇与玄虚,长期以来常常让人感到困惑不解,中医强调经验和独立病例的分析与记录,也与现代科学寻求客观统合、讲求数理逻辑的研究方向背道而弛。但是,以西医的思维来看中医,并以西医的标准作为科学准绳来衡量中医、评价中医的方法,其本身是否科学?是否站在了科学的立场上?西医是衡量医疗水平和医学进步的唯一标准吗?

比如,在病因病原复杂的领域,科技的贡献离开理想仍远,且看敏感、病毒、衰老、失调、癌症等病症,仍没有彻底解决的办法;过度科技化的现代医学似乎也正在触发另类医学的勃兴,西医眼下并不能将中医扫除荡尽,这在很大程度上恐怕还是在疗效上(尤其是在内科杂症及慢性病的诊治上)难以彻底压垮对方。现在要问:由两个完全不同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产生出来的医学认识,究竟能不能兼容?是不是可以相通?世界上不可能有两种同时符合科学真理却又相互矛盾的医学存在吗?把我们眼下还无法说明也不能完全理解的理论,都归之于迷信和伪科学,这是否合适?

当代最著名的科学哲学家之一费耶阿本德,经由自身体验和感悟而生发出来的对另类医学的认识,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诚如这篇随笔强调的一个观点:为了人类的幸福和知识的发展,在医疗问题上,应该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坚持多元方法论和多元科学观。

这里要告诉读者朋友的是,费耶阿本德其人生前曾对强调进步发展观念的西方科学理性主义发起过猛烈的挑战。他反对方法和理性,提倡科学自然主义,被称为科学无政府主义的代表。他的一些反叛观点常常引起争论,但也有众多的拥护者。

我们可以感受得到,变化的世界随时挑战人们的认识和情感,适应变革的时代需要智慧,需要开阔的视野和思辩——这是能够帮助我们走出偏见和误区的积极选择。从本期开始,随笔栏目将与作者和读者朋友一道,共同去思考、探讨科学文化领域发生的一些事情。

我们热切期盼本栏目刊发的文章能够以宽容和多元的理念,来审视和考量纷纭的现实,理智地观察、分析和评判事物,并且尽可能地多一些人文的色彩、思想的内涵:既有时新的、前沿的知识点和看点,又有富于思辩及启迪意义的见解和观点。它不奢求面面俱到,但希望有一个独特的视角;它可能给不出答案,但希望有助于思路的拓宽;它未必是绝对正确,但希望能够留下思考的空间。

 

  本栏主持人 尹传红

                    2008年1月20日

 

 

中医是伪科学吗?

——无政府主义认识论视野中的另类医学

蒋劲松

 

 

白血病孩子能否让巫师治疗?

 

       著名科学哲学家保罗·费耶阿本德(Paul Karl Feyerabend,19241994),作为无政府主义认识论的倡导者,一向坚持多元文化观,反对科学沙文主义。为此,T.蒂贝兹教授向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果他有一个孩子被诊断有白血病,他会指望他的巫术医生朋友呢?还是指望斯隆·凯特琳研究所呢? ([1],235)人命关天,无法狡辩,他会如何应对这一质疑呢?

费耶阿本德没有回避这一棘手难题,并做出了大多数人意想不到的选择。他针锋相对地回答说:用他不太准确的话来说,我可以指望我的巫术医生朋友,而且许多其他加利福尼亚人也会这样做,他们对科学医学的体验绝不是令人鼓舞的。……许多妇女拒绝医生要她们切除乳房的建议,而去求医于针灸、信仰疗法医生、草药医生,并治愈了疾病。许多患有所谓不治之症、其中包括白血病的小孩的父母们没有放弃希望,他们请教巫术医生,使他们的孩子疾病痊愈。我是怎么知道的?因为是我向他们中的一些人提出建议的,我还追踪了其他人的命运。([2],205-206)

近代以来,西方科学技术一统天下,各种地方性知识纷纷式微,少数幸存的传统苟延残喘,有的只能作为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接受保护。在此背景下,中医仍然顽强生存着,并能传播到西方国家,逐渐获得认可,堪称奇迹,值得探究。然而,在这方面国内科学哲学界的系统研究并不多见,在少数否定中医者的无知叫嚣面前,中医界的辩护由于缺乏科学哲学的话语,难以说服主流学界。而国内某些科普人士甚至是把中医当作伪科学来批判的。费耶阿本德对另类医学的看法,对于我们如何看待中医,今天如何从事科学传播颇具启发意义,值得关注。

 (下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