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阿丘讲述了一个老外在中国捡垃圾的故事。
这个老外名叫“路乞”,是美国人。
路乞从小向往中国,是个中国通,普通话、广东话都说得极好(节目中他说的是一口纯正的普通话,没听他说粤语,但阿丘介绍说路乞的广东话说得好,而且路乞在香港工作过,所以他的白话说得好也是很正常的)。
路乞捡垃圾,在黄石市住时在黄石捡,搬到武汉住之后,在武汉的大街小巷也捡,他捡垃圾甚至不戴手套,不管垃圾多脏,都是亲手捡,有时捡了垃圾没处放(周围没有垃圾筒),他会将垃圾放在自己的衣服口袋里。
路乞捡垃圾不是为了卖钱,而是为了美化环境,他是个环保主义者,他见不得自己身边有垃圾,发现垃圾他就会捡起来,他捡垃圾从来不会不好意思,他常常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捡垃圾,经常是看到别人随手扔掉垃圾,然后他俯身捡起来,扔进垃圾筒。
路乞说:我不教训人,我只教育人。我当着扔垃圾的人的面捡垃圾就是一种教育。
路乞说:我不是在捡垃圾,我是在做教育。
路乞说:我捡垃圾,不是为了让谁、让哪个部门难堪,也不是认为中国是个垃圾筒,而是因为我爱中国,我认为中国是个美丽的国度。
路乞说:教育是一粒种子。种子可以生根发芽。
路乞说:你可以很容易知道一个苹果里面有多少颗种子,但是你很难知道种子里有多少个苹果!(路乞的这个比喻让我想起了鸡生蛋蛋生鸡……还有愚公说的“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路企说:我在香港学了很多中国成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学到的第一个成语——“助人是快乐之本”。现在这个成语好像被简化了,简化成“助人为乐”。助人为乐和吃汉堡包为乐有什么区别?这种乐听起来一样。还是用“助人为快乐之本”好,这个成语指出“助人”是“快乐的本源”,是“最大的快乐”。(这些话大概都不是原话,而是我凭印象写的,但精髓应该是没变的——贤思齐注)
路乞的中国话说得很好,让我印象最深的话就是关于“助人是快乐之本”的这段话,其次是关于苹果和种子的那段话。
路乞的话让我感动、让我思考:
我似乎没有这个“老外”更爱自己身边的环境(说“爱国”似乎拔得太高,所以只说爱护、善待环境);
我似乎只能做到尽量不乱扔垃圾,但是不能做到经常捡别人扔掉的垃圾,那些很脏的垃圾,让我用手直接捡是不可想象的。大概我只做到了独善其身吧;
我对“助人为乐”的理解也没有达到路乞的那个境界——尽管我常说“助人为乐”或“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但是我没有想过“快乐之本”的问题……
路乞或许是很平凡的人,但我的确从他身上看到了人性中的“利他”与伟大!
节目中还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路乞在肯得基小吃时,有人称钱被偷了,希望大家给点路费,旁边的人要么是只肯给点零钱、要么是置之不理,当那人走到路乞面前要钱时,路乞掏出衣兜里所有的钱(这就是真正的“倾囊相助”)——旁观者说路乞给了求助者近百元钱——而且问“够了吗?”,求助者说“够了!谢谢谢谢!我老家是湖南的,能回去了。”在中国的老外虽然越来越多,但老外还是比较引人注意的,何况路乞将自己所有的钱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周围的人多不以为然并议论纷纷,KFC的营业员甚至过来“驱逐”那个不合时宜的影响其生意环境的求助者。路乞挡住服务员的手,说,“我相信!”然后说,“我相信天下无贼”。路乞很幽默,他的意思大概是他相信那个求助者确实是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骗子。
这就是路乞,相信天下无贼的路乞。
感谢这期“社会记录”,感谢路乞,感谢所有善良的人们。
【后记·一】
写好上面这些字,儿子醒了,哄儿子玩,和老婆一块喂儿子吃首都儿童医院出的复合钙Ⅱ号、吃米粉,然后和妈妈一块吃午饭……在回到电脑旁,已经过去2个多小时了。儿子早上7:30左右拉了泡屎,当爸爸的一忙就是半个小时。呵呵,不为人父母大概是不会真正知道什么叫一把屎一把尿的拉扯孩子:)
【后记·二】
当我打算登陆BOKEE网后台发布我的文章时,赫然发现BOKEE网的后台进不去,不知道是服务器出问题了,还是博客程序出了问题。这种情况好久没有遇到了。于是我将该文发布在八通社区(呵呵,本来想首发在我的博客里的)
【后记·三】
刚才输入“路乞
法学博士”搜索了一下,发现路乞的事情已经很有名了。
由于我看报纸新闻、电视新闻比较少,所以今天才看到知道“路乞”。惭愧!
我原本非常奇怪“路乞”这个汉语名字(为什么叫“路乞”而不是“路奇”呢?),我以为这是他英文名字的音译,但想不出来他的英文名字是怎样的。刚刚上网搜索才知道,“路乞”的这个中文名是他自己给自己取的。
路乞给自己起这个中文名,意思就是“路边的乞丐”。他说:中国人瞧不起乞丐,但我认为捡垃圾的乞丐做的是爱护环境的工作,是很高尚、很重要的工作。
路乞,英文名K.L.Rothey,今年65岁。1984年第一次来到中国,从此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先后来华5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