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反科学文化人科学文化科学主义科技政策火蝴蝶文丛科学出版社 |

破碎的坚持与渐成制约
李俠
这本集子里的文字大多是笔者在近十年间的一些思考,大体方向都约略集中在转型期的科技政策与公共生活的主题上,之所以选择这个主题,首先,是因为本人所从事的专业的缘故,我的专业是科技哲学,而国内科技哲学专业的从业者的研究领域大体可以分为三大块,分别是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和科技与社会。本人目前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科学哲学与科技与社会这两个领域,而在科技与社会的庞大研究领域中,主要关注科技政策;其次,笔者通过多年的考察发现,在现代社会对科技发展影响最大的外因变量就是科技政策,一项政策对科技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也是广泛的,由于政策科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学科范式,不可避免地造成科技政策本身的不成熟性,世界各国由政策失灵引致的科学发展扭曲现象很多。由于我国科技体制正在经历影响深远的转型期,再加上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一直处于很薄弱的环节,科技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诸如科研效率的低下以及资源浪费严重等现象十分普遍,科技共同体的麻木正在成为时代的问题,所有这些都成为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瓶颈因素,基于这种考察,笔者的目光也就锁定在科技政策领域,实在是现实问题逼迫所致。
在遭遇市场经济的喧嚣中,保持一种冷静的凝视是必要的。在这样的瞬间,批评与反思成为可能。令人担忧的是,很多人忽视了科技政策对于科技与个体的潜在影响,认为那是很遥远与不相关的事情,只是一味关注于在场的资源的争夺与力量的较量。其实,这种关注遮蔽了更为严重的政策制定程序缺席的深层问题,导致同样的局面年年上演,从而成为无法从根本上根除的痼疾。鉴于这种考虑,本书以批判的视角揭示了当下科技政策在场状态下存在的各种弊端,进而阐释了由这种政策敞开过程中,公共生活领域显现出来的真实状况。我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笔者想通过这种源自内心的刺痛,来唤起关注,并希望由此逐渐形成一个良性的政策评论环境,希望通过这种努力,能够为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个反思的视角,使科技政策的制定真正步入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进程。也许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通过这种努力,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具有批判功能的公共领域,由此来揭示被遮蔽的政策制定程序与建构理想的公共生活。然而这种努力总是让人感到疲惫,也许正如哲学家列维纳斯所言:主体并非如风一般自由,而是已经成为一种命运。这种命运并非来自过去或将来,而是得自于现在。由于个人工作与生计的原因,这种坚持与努力总是时断时续,颇有一种破碎的坚持的意味,当一些异质的声音在巨大的喧嚣中被无情吞没或者任意稀释的时候,内心时常涌现的疲惫感是致命的,它影响了作为卑微的个体在面对虚无时坚持的完整性与持久性。当然,我更愿意相信,在个体的疲惫中包含了一种绵延的颓废,毕竟,努力总是与疲惫共生共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努力正是从疲惫中冲脱而出,而最后又回落到疲惫中。相信在这种无法回避的轮回中,一种怀疑与批判的目光将穿透内心的无力与疲惫,从更大的范围内形成影响深远的渐成制约局面,政策开始从被遮蔽状态回归生活世界,这时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才有可能实现。沿着这个思路,本书从当下的政策问题延伸到共同体公共生活的境况,进而揭示被遮蔽的政策制定程序的基础,就成为一种论证与破题的必然。
本书能够出版,首先要感谢清华大学的刘兵教授的多方联系与努力、还要感谢北京大学刘华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江晓原教授、及清华大学蒋劲松副教授等师友的热情鼓励。当然,最值得肯定的还是科学出版社领导和编辑的魄力与慧眼,使这套书的出版能够最终得以实现。任何文字总有自己局限,在表达的途中,我们的言说总是有些词不达意。回想自己近十年的生活也是徘徊于努力与疲惫的轮回之中,颇有一些宋朝诗人黄庭坚诗中画面的意象:杨柳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里尔克早就说过:人生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2007/5/1凌晨于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