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科学哲学 |
多元化科学观视野中的科学与周易
蒋劲松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100084
一、
科学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一种特殊的实践方式,是社会建构的成果,受到种种文化、环境资源、权力运作方式的限制。所以,在完全不同的背景下,科学呈现出多元共存的样式。当然,在一定的时空和社会环境下,某些科学研究模式将会占据主导地位。
例如,几何学在古埃及起源时,仅仅是经验性、技能性的“量地术”。到了古代希腊,由于受到希腊文化重理论、轻实践风气影响,一变而为演绎性、理论性的公理演绎系统。古希腊的科学是高度理论化、数学化的,追求高度的确定性,轻视经验、轻视实践的应用。而近代西方科学则以经验实证为基础,强调实验验证,强调“科学就是权力”,强调科学作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手段。近代科学发展初期,除了注重控制改造自然的实验传统、追求统一法则和公式的数理传统之外,还有一个非常有影响的博物学传统,它以对对象仔细而深入的刻画和描述为手段,注重对象的个性、多样性、天然状态描述等等。虽然,由于分子生物学等实验学科的突飞猛进,博物学传统相对来说有所衰微,但是近来生态学的发展,使得博物学传统有所复苏。
既然科学是多元的,那么我们就不能仅以某种特定的科学形态作为唯一标准,裁定其他不同的科学实践方式不是科学,甚至扣上“伪科学”的帽子。这种做法是典型的唯科学主义,也是“伪科学精神”的突出表现。而以西方传统所产生的科学模式作为真理的唯一模式,则是殖民主义、西方中心主义的表现。
二、
周易是中国古代先民对自然综合性认识的一种特殊形态和风格的领悟和表达。在中华文化长期发展过程中,周易吸收了各门学科的有益营养,再回馈各门学科,尤其是周易与中医之间的关系极其密切。其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比类取象”的方法论,“民胞物与”的伦理观,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各门学科的理论基础和哲学概括。
这使得中国传统科学具有了独特的风格,如高度的实践性,对于“机变”的敏感性,对于复杂现象令人惊叹的认识能力和掌控能力,科学与人文的高度统一性。它使得中国文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范围内保持了物质和精神文明的优势地位。
三、
近代西方科学与周易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正相反对的。前者是把人与自然隔列对立起来,将自然当作完全对象化的存在,当作可以任意宰制的对象,将人当作独立自然之外可以中立静观、可以任意施加意志的存在。将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截然分开,将事实与价值截然分开,将科学与伦理等截然分开。从这个角度上讲,西方近代科学的基本理念在中国未能产生和迅速接受、传播,确实与周易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有关。但这并非周易的问题,而是像
而中国近代的科学不够发达,则另有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中国文化生命力整体衰落以及西方帝国主义势力之侵略,致使基于本土文化传统的科学缺乏发展的良好环境。
四、
近代科学固然有其不可抹杀的历史贡献,但是也有其不容否认的时代局限性。当代环境问题等人类困境,原因很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近代科学过分狭隘的自然观基础。过去周易传统许多为人所诟病的缺点,如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的统一,事实与价值的统一,科学与伦理的统一等等,今天看来恰恰是近代科学极端缺乏的宝贵之处,值得大力弘扬。
今天西方文化和科学中所涌现出来的新趋势,许多与周易的传统是合流或者可以衔接的。如环境伦理、动物权利的观念,复杂性的自然观,科学研究中类比和隐喻的普遍性,科学研究的社会建构,科学知识的地方性和性别视角,科学研究的实践性和介入性等等。
因此,今天周易传统可以成为新科学和新文化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如周易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理念,可以为复杂性科学所揭示的普遍联系提供自然观的基础,“比类取象”可以提供方法论指导,而“民胞物与”可以帮助塑造新的伦理观,“法天则地”可以作为现代人处理环境问题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