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样从一名科学主义者转变为一名反科学主义者的?
劲松按:华杰这篇文章很有潜力,很有意义。建议好好打磨,充实材料,还有当年影响了华杰转变的那些“反科学文化人”也应该发表看法,互相参证,应该是有意思的工作。
——
早有人提醒我梳理一下自己的“科学观转变”经过,以“教育”其他人。说教育,言重了,自我反省一下,倒是应当的。有的人一上来就获得了非科学主义的缺省配置,或者经过短时间就切换到非科学主义、反科学主义,而我的转变相当困难,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到现在,也不能说转变完全彻底了,仍然随时可能光顾旧的科学观,即回到缺省配置。但完全回到从前,则根本无可能。
真正反省起来,也有困难。这是事后梳理,也是一种“建构”。
我初步想了一下,大概有如下主要因素最终促成我的转变。
(1)“近墨者黑”。我身边的朋友或者同事觉悟较早(但一直对我的科学主义保持尊重,并没有视我为“敌人”,事后才算认识到),但“常在河边走,难免不湿鞋”。
(2)真正的“转变”需要基础,或者说自身的根据。读研究生期间我关注的是非线性科学,特别是浑沌理论。这些内容已经属于当今科学前沿,它们所提供的科学观不同于传统科学观。我当时并未认识到其革命性有那么大,虽然我于1997年曾写过《论第二种科学》。
(3)从学生时代我就读过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到目前至少4遍,但现在想起来前3遍都没看懂。库恩的文字并不复杂,但理解他需要相当的基础:科学哲学自身的演变和科学社会学发展。当我发现库恩真正“反动”时,我才部分理解了他,科学观的转变也就不可逆转了。
(4)1998-1999年在美国接触了SSK,听过皮克林的课。SSK是复杂的学术活动(与人类学、知识社会学、科学哲学、编史学、科学社会学、社会学理论、两种文化等均有直接关系),至今也不能说我已经把它的全部演化脉络都彻底搞清楚了,但SSK强调以自然主义的进路研究科学本身,非常有说服力。学SSK科学观不发生转变,那是没学通。布鲁尔的论证对我最有说服力,柯林斯的案例(特别是关于冷核聚变案例最后的评论)也颇有说服力。布鲁尔自己实际上提供了一个“科学主义悖论”:以科学的方式研究科学就会导致矛盾。如果认为不能以科学的方式研究科学,则此论与科学主义的目标矛盾;如果认为可以的话,布鲁尔《知识和社会意象》一书就提供了一个实例,它受到科学主义者的反对。
(5)我做过一个项目“中国伪科学问题研究”。研究前后,观念颇不同。我发现搞伪科学的人大多有严重的科学主义观念。另外,中国伪科学泛滥的一个根源恰好是科学主义。这些结论超出了我原先的想象。这也促使我在阐述“科学传播”理念时,专门强调,我们要做的科学传播十分强调科学观,主张“如何传播与传播什么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科学传播要以破除科学主义的迷雾为其中的一个目标。
(6)近些年旁观或者接触部分强科学主义者。这些人的表演,直接使我看清了科学主义的可怕、可怜。
也许还有其他因素,但上述6点我感到确实起了作用。俗话讲“旁观者清”,也许我还漏掉了什么重要的方面?
我的转变过程本身也是可以用知识社会学加以说明的一个案例。这里既有所谓的“内在”的“思想的”的根据,也有“外在的”的“社会的”根据。加引号,是想表明,这些用法本身是有问题的,只为叙述方便。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科学主义者并非都面目可憎、不讲道理。好的科学主义者非常讲道理,只是那个道理有点偏。蒯因、卡尔纳普、霍尔顿等都是科学主义者,但他们都是真正的学问家,也是“好人”。(2006-05-01记)
真正反省起来,也有困难。这是事后梳理,也是一种“建构”。
我初步想了一下,大概有如下主要因素最终促成我的转变。
(1)“近墨者黑”。我身边的朋友或者同事觉悟较早(但一直对我的科学主义保持尊重,并没有视我为“敌人”,事后才算认识到),但“常在河边走,难免不湿鞋”。
(2)真正的“转变”需要基础,或者说自身的根据。读研究生期间我关注的是非线性科学,特别是浑沌理论。这些内容已经属于当今科学前沿,它们所提供的科学观不同于传统科学观。我当时并未认识到其革命性有那么大,虽然我于1997年曾写过《论第二种科学》。
(3)从学生时代我就读过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到目前至少4遍,但现在想起来前3遍都没看懂。库恩的文字并不复杂,但理解他需要相当的基础:科学哲学自身的演变和科学社会学发展。当我发现库恩真正“反动”时,我才部分理解了他,科学观的转变也就不可逆转了。
(4)1998-1999年在美国接触了SSK,听过皮克林的课。SSK是复杂的学术活动(与人类学、知识社会学、科学哲学、编史学、科学社会学、社会学理论、两种文化等均有直接关系),至今也不能说我已经把它的全部演化脉络都彻底搞清楚了,但SSK强调以自然主义的进路研究科学本身,非常有说服力。学SSK科学观不发生转变,那是没学通。布鲁尔的论证对我最有说服力,柯林斯的案例(特别是关于冷核聚变案例最后的评论)也颇有说服力。布鲁尔自己实际上提供了一个“科学主义悖论”:以科学的方式研究科学就会导致矛盾。如果认为不能以科学的方式研究科学,则此论与科学主义的目标矛盾;如果认为可以的话,布鲁尔《知识和社会意象》一书就提供了一个实例,它受到科学主义者的反对。
(5)我做过一个项目“中国伪科学问题研究”。研究前后,观念颇不同。我发现搞伪科学的人大多有严重的科学主义观念。另外,中国伪科学泛滥的一个根源恰好是科学主义。这些结论超出了我原先的想象。这也促使我在阐述“科学传播”理念时,专门强调,我们要做的科学传播十分强调科学观,主张“如何传播与传播什么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科学传播要以破除科学主义的迷雾为其中的一个目标。
(6)近些年旁观或者接触部分强科学主义者。这些人的表演,直接使我看清了科学主义的可怕、可怜。
也许还有其他因素,但上述6点我感到确实起了作用。俗话讲“旁观者清”,也许我还漏掉了什么重要的方面?
我的转变过程本身也是可以用知识社会学加以说明的一个案例。这里既有所谓的“内在”的“思想的”的根据,也有“外在的”的“社会的”根据。加引号,是想表明,这些用法本身是有问题的,只为叙述方便。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科学主义者并非都面目可憎、不讲道理。好的科学主义者非常讲道理,只是那个道理有点偏。蒯因、卡尔纳普、霍尔顿等都是科学主义者,但他们都是真正的学问家,也是“好人”。(2006-05-01记)
文章引用自:http://blog.sina.com.cn/u/485ea8790100035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