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7日,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刚刚结束,新浪网就出现了一篇由一位福建语文老师写的文章“我猜中了北京的高考作文题”,文章说他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曾经引用过和北京2008高考作文题一样的材料,网络中这位语文老师还把自己抄写的笔记原稿展现给读者,作为“猜中作文题”的佐证。这位老师十分幽默,最后他写到:“可惜我不是北京的语文老师,是福建的语文老师。”
无独有偶,高考一结束,我就接到精华学校复读班一位学生的电话,她告诉我:“2008年北京市高考作文题的材料她在精华的校园橱窗里看见过,所不同的是作文题的材料中提供的容器是个杯子,精华校园文化橱窗展示的材料中描述的是个箱子。”6月13日,我也动笔写了一篇博文——“精华学校复读班‘猜中’了今年北京高考作文题”,标题中对“猜中”使用引号是我博文的核心本意——高考拒绝猜题、押题。如果大家感兴趣,这篇博文就在我的博客《杂谈》栏目之中,欢迎批评、指正。
今年复读班招生过程中,我与2008年应届考生多次提起北京作文题这一话题,许多考生告诉我见过这个材料,一是英语阅读中见过这份材料,有的考生告诉我:这段材料的原文是英文版。二是语文阅读中见过这个材料;更有一位同学告诉我在北京某区的政治考试题中见过这份材料,讲的好像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至于像精华学校校园文化中展示过这段材料一样,众多媒体中也转载过这一材料。
由此我想到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命题者是否了解这份材料的受众面有多大?高考命题要控制两个难度,一个是相对难度,一个是绝对难度。所谓相对难度是指高考试题要求的水平与考生知识能力水平适合的程度;所谓绝对难度是指试题本身要求考生具有的智力活动水平的高低和智力活动量的水平。
高考命题要做到两个难度控制,以控制相对难度为主。要控制好相对难度就要了解本届学生的学业水平。为了达到了解的目的,过去国家考试中心曾采取过出“锚题”的做法,用锚试一试水到底有多深,然后再出题,确保试题的相对难度。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依据考生水平,依据《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控制试题难度。高考作文题,无论是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还是命题作文,命题者一定要考虑“话题”、“材料”、“命题”的受众面,一定要考虑作文所提供的话题,材料的陌生度或熟悉度。今年的北京作文题是材料作文,这份杯子、石头、沙子、水的材料受众面是否大了一点?由“材料”的受众面与熟悉程度又衍生出第二个问题,这就是如何保证高考试题的公平、公正。许多年前高考数学曾经出过一道轧钢机的应用题,高考过后我将一位数学命题专家请到区里给数学老师讲课,间隙聊天,我问他:应用题使用的情景是轧钢机,这样首钢的孩子就很熟悉,农村和城里的孩子不就吃亏了吗?他回答说:命题考虑到了这一点,轧钢机和生活中的压面条机十分类似,应当说与学生生活有一定联系。回答尽管有些牵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命题者在选用材料上考虑到了和生产、科技的联系,贴近学生生活,这也是为了保证试题的公平、公正。我参加过几次全国高考试题的评价会,了解到命题专家们十分重视高考试题的公平性、公正性,他们反复强调命题时要努力做到“材料在外,答案在内”的原则。所谓“材料在外”是指试题创设的情景,运用的材料一般课本里没有,学生也没见过,而“答案在内”是指解决这些情景、材料设问的问题的工具和依据都在课本里、在《考试说明》里。这就是通常我们说的“陌生之中考查熟悉”的命题原则。
话说回到今年北京的作文题上来,坦率地说,这份材料不陌生,对于一些考生来说不但见过面,而且见过两、三次面,是不是见过面就占便宜了呢?不一定!许多考生对我讲,一看到这份熟悉的材料心里反而比较慌:“当初怎么没有好好想一想!”“别人见过吗?别人见过想了吗?”因为不是从陌生开始思维,而是从半生半熟开始思维,平添了许多没必要的心理负担。材料上四个学生四种说法,如果没见过,就可以选择一个角度,展开联想,大书特书了;但因为见过,半熟脸,在审题上花的时间就更多了一些,还要克服一些不必要的心理障碍。
数学老师对今年理科数学试卷的最后一道题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是一道数列题,一共三问、共13分。数学老师说为了保证参与过数学竞赛的考生与普通考生竞争的公平性、公正性,试题重新设定了一个陌生的角度,考查考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参加过数学竞赛的考生不占便宜,没有参加过竞赛的考生不吃亏,这就是公平、公正。
任何一道试题都包括三个要素:立意、情境、设问。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的高考试题评价标准明确规定:“题目的立意、情境、设问的角度及方式科学、可信、新颖、灵活”。2008年北京高考作文的材料不能说新颖,更不陌生,这就是问题所在。
我十分欣赏2008年上海的命题作文“他们”,将我们的考生视线从“我”、“我们”转移到关注别人,关注“他们”;将看别人、看“他们”总是看缺点、找毛病、挑剔、批评、埋怨、牢骚转移到一个崭新的角度,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价值取向。这种视线的转移,这种价值取向、情感的转移大大地提升了命题作文“他们”的境界,而且也充满了人性的关爱。上海惟一一篇满分作文的考生把目光投向了打工子弟,深情细腻,入情入理,积极、健康,特别是文章的最后,具有十分强烈的思辨性:“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终究会成为我们!”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公平、公正的期盼,彰显对人性的关爱。
还得为命题者说几句话,是实话,不是恭维。我曾经主持过几次中考命题工作,在诸多学科、诸多题型、诸多试题中,谁都可以评价几句的就是作文题。为了以防万一,命题时每科试卷都准备了两套,作文一般至少要准备两、三套题。有一年我们中考准备了一道作文题,反复研究、反复推敲,作文题给的材料有棱有角,我们满怀信心,充满期待,结果审题没通过,最后来了一道不痛不痒的作文题:读后感。这就是命题者的难处。
“议北京2008高考作文题”是议论、谈论,不是评议,更不是评价,刍荛之见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