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学校复读班“猜中”了今年北京高考作文题
《杂谈》(一)
6月9日我接到在精华学校复读的文科精粹班一位考生的电话,她告诉我今年的高考作文的材料她曾经在精华学校复读班楼道的文化园地里看见过,印象很深。我委托精华学校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的杨海伦等几位老师查一查这份材料,果然有,具体内容是这样的:
不够用的时间
我们常有足够的时间,如果我们恰当的去用它。——歌德
学生向老师抱怨说:“我的时间总是不够用。”
于是,老师找来一只箱子,里面放了些大石头,此时箱子看来是满了,但老师又让学生将一些弹珠放进去,石头的缝隙中竟可以放下许多弹珠。这样一来,似乎箱子又满了。但是老师又要学生倒入一桶细沙,等细沙也塞不下时,居然还可以再倒入一盆水。
最后老师对学生说:“你看箱子满了,但却仍然可以再放入东西,你似乎觉得时间已排得满满的,但其中一定还有一些闲散的时光可以再利用。”
这能不能就说精华押中了今年的北京高考作文题呢?当然不能!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就得出精华押中今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的结论,那精华押中作文题已经不是第一年了,2007年北京市高考作文题是以唐诗中的名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为材料,体会诗意,展开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精华学校一位语文特级教师曾经在课堂上引用过这两句唐诗,并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广泛联想。事后这位特级教师平淡的表示这不能叫押题,这仅仅是运用过这两句唐诗,对学生进行了写作教学指导而矣,在课堂教学过程引用过的材料太多了,偶然相同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同样在精华学校校园文化园地里选中和今年北京市高考作文材料相同的素材的杨海伦等老师也没有因此就十分兴奋、十分激动,更没有自诩押中作文题了,她们只是得到了一份安慰,表示要更加努力地搞好精华学校的校园文化。
任何一道高考试题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一是立意——考什么?二是情景和材料——立意的依托、包装,三是设问。对于立意、情景、设问的具体要求在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高考试题评价标准”中有过明确阐述:“题目的立意、情景、设问的角度及方式科学、可信、新颖、灵活。”从这个角度讲猜题、押题的概念应当是:一押中立意,二押中材料或情景,三押中设问。说猜题、押题是无稽之谈,是因为这三条都猜中、押中是不可能,猜中、押中这三条让考生一一落实更不可能,有的时候平时教学中运用的材料和情景与高考试题有些相近或相同,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
记得北京还是参加全国高考的时候,一个区的高考模拟题语文试卷中现代文阅读所用的材料和当年高考语文试卷所用的材料完全相同,但是立意变了,设问的角度变了,这当然不能算押上题了!
前不久网上有篇题为“我曾‘猜中’北京高考作文题”的文章,是一位福建三明市老师写的,五年前他用了今年北京高考作文的材料让学生们写作文,这位老师很兴奋也很幽默,他最后说:可惜我教的学生是福建的,要能猜中福建的作文题多好呀!显然这也不是猜中、押中,仅仅是教学过程中引用过相同的材料而矣。
关于猜题、押题我正在写一篇博文,希望网友关注。精华学校的创始人廖锡瑞老先生曾反复告诫精华的任课教师和精华员工:办教育、从事教育工作一定要讲良心,要讲责任心,要对得起学生,要对得起家长。
与今年北京市高考作文相近的材料幸亏落在精华学校手中,如果落在猜题、押题大王的手中简直不可想象了,这是考生的福分、考生家长的福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