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高考《考试说明》已经下发到考生手中,考生要取得好成绩,考生要实现自己的高考目标,一定要认认真真研读《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是由北京教育考试院组织命题专家、一线教师集体编写的,《考试说明》概括起来讲了三个问题:一、考什么——考试内容;二、怎么考——题型;三、考多难——试题、试卷的难度控制。《考试说明》“既是2008年高考北京卷命题的依据,也是指导北京考生复习备考的重要依据。”《考试说明》对四种人有约束力:命题专家严格依据《考试说明》命题;考生严格依据《考试说明》复习备考;教师严格依据《考试说明》指导考生复习;评价专家依据《考试说明》对高考进行评价。
如何研读《考试说明》提几条建议,供考生参考:
一、研读《考试说明》要依托课本
《考试说明》是依据《考试大纲》编写的,《考试大纲》是依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写的,而考生手中的课本也是依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写的,应当说《考试说明》与课本有着规律性的联系,是一脉相承的。命题专家和评价专家也明确表示高考试题“加强了考试内容和教材的关联度,增强了考生对试卷的亲切感。”高考试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高考试题“材料在外、答案在内”;高考试题“陌生中考查熟悉”。“外”、“陌生”是指试题的情景、材料是新颖的,学生没见过;“内”、“熟悉”是指试题的立意、试题的设问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答案。高考试题不会是课本上的成题,许多试题是课本的变形。因此依据《考试说明》回归课本是今后一段时间复习的重要方法,《考试说明》是复习的依据,课本是复习的依托,一个依据一个依托。“一手抓《考试说明》,一手抓课本,两手都要抓,两手要结合,两手都要硬”,这是高考复习的捷径。
二、运用《考试说明》编织学科的知识网络
《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高考“要求考生把握所学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每一个学科的知识都有它的内在联系,都有它的体系、框架和网络,一定意义上说,高考复习就是在教师指导下考生自我编织学科体系、框架和网络的过程。考生应很好地利用《考试说明》中的考查内容,形成学科知识的体系、框架和网络,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解题能力的提高。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