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的终极目标与价值取向--学习《考试说明》札记

(2007-03-28 14:03:44)
分类: 教学&考试

    高考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高考要考查哪些能力?学科能力是高考考查能力的核心,比如语文学科的能力要求包括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评价;数学学科的能力要求包括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物理学科的能力要求包括理解、推理、分析综合、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化学学科的能力要求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等等,不一而足,各学科的能力要求在《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中有详细论述。关于学科能力要求教师要清楚,学生也要清清楚楚。

    高考以考查学科能力为核心,高考还要考查应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高考要考查知识,高考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那么高考的终极目标是什么?高考的价值取向是什么?一言以蔽之,高考的终极目标及价值取向就是考查考生的学习能力、潜在学习能力。国家教育部有关高考的文件中明确指出:高考就是为高校选拔有学习潜在能力的新生。

    什么是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哪些方面?过去一段时间我们一直沿用美国布鲁姆的测试方法,把学习能力分成三个层面:记忆、理解和应用。通过一段实践,我们逐渐感到布鲁姆的测试方法不太适合我国大规模高考选拔考试,经过反复摸索和引进国外先进理念,目前在学习能力的测试上我们初步形成了符合自己国家高考特点的、符合考生认知规律的、符合高中毕业生心理特征的测试方法。

    2006年《考试说明》数学学科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有明确表述:“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应该偏重于能力测试,特别是能力倾向测试。”所谓“能力倾向测试”,笔者认为就是“学习能力――潜在学习能力――的测试”,这种测试“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有在未来的学习或工作中成功的可能性”以及成功的大小,“因此,它着重反映的不是人们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经验以及这些经验所必须符合的条件,而是考生认知活动过程的本身” 。实践经验、认知活动的经验当然很重要,但往往它们是一种结果,是一种终结性结果,而结果产生是多种因素的结晶,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有继承的,也有创新的。从结果这个意义上讲过程更为重要、更为宝贵,结果是过程的结果,教育的评估重视终结性评估,但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形成评估更为重要,也就是“考生认知活动过程的本身”更为重要,更具有代表性、实质性和深刻性。

    为了进一步阐明“能力倾向测试”,《考试说明》中引进了美国心理学家在大学入学考试中运用的测试方法――“晶体能力测试”和“流体能力测试”。“晶体能力主要反映在解决词语和数字的任务中受环境和经验的影响;流体能力主要反映在解决某些没有学过的非词语的任务中,较少受知识的影响。”关于晶体能力与流体能力的划分标准有的人用“课堂上教过的”和“课堂上没教过的”作为区分,但是用考查学生的“显能”和“潜能”来描述,应该说更清楚。

    在试题设计上两种能力的测试原则也是有区别的,“晶体能力测试的设计原则是:主要考核中学课程中所讲授的、对大学学习的成功有一定帮助的学科内容”;“流体能力测试的设计的原则是:侧重学科性向考核,以预测一个学生在大学相关专业的学习上成功的机会有无和大小”。两种能力测试的相同点是学科内容选择上基本相同,不同点是在考核目标和考核形式上有较大区别,例如“在有关晶体能力测试中,题目的设问、答案的要求等一般比较确定,基本上限制在教学大纲以内”;“在流体能力测试中,多采取开放型的,学生自己构思答案的做法”。

    深入探讨对学习能力的考查涉及两个完全不同评价理念的概念――“考查”与“展示”。强调“考查”,学生往往被限制在一种能力的某一特定的范围内,考生处在被动的地位;强调“展示”是试题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展示能力的空间,考生以自己擅长的方式构思或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出各种不同的、独特的解法,学生的能力得到主动发挥。比如作文考试,无论是“词语命题”还是“材料命题”、“话题命题”都给学生搭设了一个舞台,再加作文的“三自原则”:立意自定、文体自定、题目自拟,这样,作文题目本身就是一个大舞台,让考生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历史学科有过这样一道高考题:评价李鸿章的洋务运动,结论给了两个:“利大于弊”、“弊大于利”。考生可以任选一个进行论证,选哪个都可以,只有史论结合,论证充分就可以。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题目本身就是一个平台,看谁史论结合得好,具有说服力。在过去的高考政治试题中有过“加分”题,实际上这也是在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考查学生的个性品质,考查学生认知活动过程。

    高考物理一直在研究和实施利用“生题”考查考生灵活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生题”不一定很复杂或很难,只是在高考之前考生没有被反复训练过,或者似乎见过,但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情景也是新的,这些试题对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对考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考查大体上可以分为七种类型:

    1、“此路不通,另辟蹊径”的能力;

    2、“发现多种可能性”的能力;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4、“开放性思维”的能力;

    5、“估算和近似处理问题”的能力;

    6、“获取信息与自学”的能力;

    7、“类比”的思维能力。

    概括以上七种类型的能力不难看出,实质上这些都属于学习能力范畴,在学习能力的层次里,这些能力属于上品。

    我们再看一看文科综合的《考试说明》,文科综合的“学科能力考核目标及要求”包括四个方面: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与探讨的能力。每一项要求中又有具备内容目标。命题专家在论述学习能力时将以上四个方面的要求概括为三点:

    一、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包括解读信息、筛选有用信息特别是筛选关键信息,在解读和筛选的基础上对已有信息进行整合,在综合、整合信息的基础上对已有信息进行理性认识和合理发挥。

    二、运用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是任何一个学科学习的基本原则和目的。运用知识之前要调动知识、从学科知识网络中调动需要解决问题的知识,调动知识的过程就是将已知信息状态向目标信息状态转化的过程。要把教材中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应用于实践之中,当然这需要基础知识扎实、主干知识坚实、知识网络清晰。

    三、阐释和论证问题的能力:阐释事物的能力表现在能准确地使用术语说明问题,同时显示出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理性思维的水平。论证问题的能力表现为回答问题或完成题目的要求任务时,论述和论证的能力。阐释和论证能力对于考生来讲在回答问题时所表达出来的对知识体系的驾驭程度,学科语言、学科术语的运用以及语言的层次性、逻辑性等,这是体现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阐释和论证要动笔写,动笔才是思维的真正开始,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听清楚不如想清楚,想清楚不如做清楚”,考生普遍的毛病是“知道吗――知道!会吗――会!一写就错”。表达错误、表达不准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不会用学科语言、学科术语组织问题、回答问题。

    以上三点是文科综合在考查考生学习能力方面的评价,实际上高考每一道试题在立意、情境、设问诸方面整体体现着考核目标的要求,为考生提供全面展现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平台。

    谈到能力不能脱离知识,那么学习能力与知识的关系是什么呢?认知心理学家根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把知识分为三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通常是指概念、原理、常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

    程序性知识是指学习知识、获得知识而进行的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思维方式及思维程序,也可以叫做“操作性知识”,是指“怎么做”,怎样从已知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知识。

    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思维的知识,即如何使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和方法。

    由知识的分类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与学习能力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描述性知识,特别是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的相结合是构建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构建学习能力的基础。

    《考试说明》中特别指出:“目前,在教学中一般比较关注教材中那些有形的、有着具体文字描述的东西,即具体的知识内容(“陈述性知识”),这些具体的知识内容一般都能讲清楚、讲透、讲活。然而,还应当重视对教材中那些无形的、没有文字描述的东西,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思维过程,亦即所谓“程序性知识的教授”。“事实上,阐述那些无形的东西比阐述那些有形的东西更重要,也更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价值。”

    高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也是实施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内容,笔者认为要从几个方面着手努力。首先是教学观念的转变。“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基础教育一定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就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观念的转变不仅仅是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改变,而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方法的改变是策略问题,而方式的转变是战略的转变,而教学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依赖于教学观念的转变。其次是努力把传承知识的过程变成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发现知识的过程,在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新课程目标有三个要素: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教学过程中不能把学生当作储存知识的容器,不能把学生培养成解题的机器,要以学生为本,更加注重“过程与方法”,更加注重“情感与价值观”。第三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认真抓好学科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传承知识和培养能力是一个整体,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特别是学科能力必须以学科知识为载体,离开了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科能力具备了,综合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就具备了发展的可能,那么学习能力的培养就可以做到水到渠成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