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充斥着浮华与喧嚣,功利与动荡的年代,在明星们热衷于走红地毯,热衷于种种匪夷所思的炒作,而不是专注于演技与素养的提升,在作家们热衷于相互攻讦、破口大骂、踩底别人抬高自己,而不是专心于创作与探索,以下这些文字,多少能给我以慰藉,不至于完全灰心彻底绝望。
以下这些文字,让我看出一位作家的责任感、谦逊、低调、厚道,与内心的坚守。对我们做故事杂志,对故事作家们的创作,也有值得借鉴之处:
——我的创作一直是写当下社会生活的,中国的大变革带给我们的是前所未有的欣然和痛楚。离开土地走进城市的农民又是怎样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就必然是我关注的。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永远是中国的最大问题,我们有关注的责任,
——
一个作家得有慈悲心怀,他的写作又得不断地寻找新的突破点。
——从历史角度看,社会肯定是大进步大发展的,但农民出路问题,必然得牺牲一代或两代人的利益。农民进城,如何面对城市,城市如何接纳农民,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刘高兴的种种行为其实是自卑基础上的自尊,是面对城市面对新生活的心理挣扎,我们可以从他身上来看社会变化,同时看到生命的饱满和对前途的憧憬,也同时看到他人性中的种种不是与缺陷
——在最简单的故事里,最少的人物里考验我能否写得生动鲜活和丰厚的底蕴来。
——
在作家普遍缺乏大精神和大技巧、文学作品不可能经典的当下,作家不妨把自己的作品写成一份社会记录留给历史。
——这个时代人都太慌张,太功利呀。我是这么认为的。把自己放低,心态沉稳,或许还能写得更好点。
——他们(80后作家)是可畏的。我读过他们一些作品,很佩服他们有那么好的语感。年轻作家永远是希望,他们比我们活的写的自在,我想将来他们会比我们这一茬人做得好。
——一个人阅读都有自己所对应的作家和作品。能被三毛所对应,我感谢她,怀念她。以我有限的阅读,我最喜欢的女性作家应该是张爱玲,她是天才。
——最想做的就是怎样帮助年轻的作家,比如怎样使他们有好的写作环境,政治上,经济上,时间上,推介上。
~~~~~~~~~~~~~~~~~~~~~~~~~~~~~~~~~~~~~~~~~~~~~~~~~~~~~~~~~~~~~~~~~~~~
《长江商报》是一份有新锐思想的报纸,每期的策划是无微不至,能时时给我以惊喜。借用贾平凹的话说,这份报纸是与我“对应”的。这种贴心的感觉,这种强烈的共鸣,只有在20出头时,阅读《女友》杂志时才有。而《女友》近年来,也似乎在没落,逐渐变得商业味十足,每期充斥版面的,是各种商业品牌的推介,对精神层面的关注、倡导与引领越来越少。
《长江商报》一直在思索、在关注这个时代下,武汉这座城市的变迁,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的精神状态与生存状态,是一份充满人文关怀的报纸。它用文字用镜头记录下这座城市的变迁中,逐渐消失的一些东西:被拆迁的一些旧居,在改革中消失的工厂,以及正淡出我们生活的“手风琴”式中段连接的公交车……用它敏锐的视角,唤醒我们日渐麻木的眼睛,给我们留下温暖的回忆;它还去发掘一些正悄悄出现的新生事物,例如楼宇中的商铺等等,让我们去重新认识、深入了解这座城市,感知城市心灵的律动与活力;它还关注这座城与人之间一些特定的历史记忆,例如长江大桥的专题,从很多个方面,全方位地策划,记录下几代人对城市的情感体验;它还关注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群,从精神状态到生活状态,方方面面作出贴心的指导……
《长江商报》似乎试图对武汉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前世、今生、精神、气质、现实与梦想,作出全方位的解读。
由于是出版集团办的一份报纸,它还有很多对文坛的关注,对出版界的关注,对各种文化现象的剖析与关注,从它这里,我经常能得到一些对工作有帮助的资讯与感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