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理解·追求·探索:访《泥巴人》导演王佳纳   程缨

(2006-03-21 22:53:53)
分类: 主创人员、演员简历、照片等资
 坦白地说,《泥巴人》在第五届广东省艺术节上获奖是意料之中的事。但这
出戏从编剧到导演再到演员以至灯光设计,全面开花式的获奖,又的确出人意外
。机遇也?实力也?还是……我带着极大的兴趣采访了此剧的导演王佳纳女士。
    笔者:据说《泥巴人》是熊早读大学的时候创作的作品,曾经在上海剧协举
办的剧本朗读会上获得过好评,尤其赢得了青年人的喜爱。你作为一位中年导演
为何也对它产生了兴趣?为什么要将它搬上舞台?
    王佳纳:我们每个人都是从青年时代走过来的,都有过美好的青春年华。但
由于社会环境不同,今天的青年人和我们当时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坦白地说,我
们这代人曾经禁锢很多,自由却很少,自己的命运基本是上组织是决定的,这样
一来就限制了个性的发展,在一定程序上约束了人的创造力;同时,也使我们产
生了一种依附感,总觉得只要依靠组织,就什么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现在时代
变了,年轻人比我们幸运,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道路,可以下海,可以出
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实现自我价值。但他们也失去了支撑的拐杖,要靠自己
去奋斗。由于年轻幼稚,他们肯定会遭受挫折,肯定会产生失落、悲观、彷徨…
…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作为一个过来人,一个母亲,对他们产生了深深的理解
、同情和关注。我非常渴望把他们的这咱奋斗的经历表现出来,使他们在舞台上
展现自我,尽情宣汇。而《泥巴人》正好吻合我的这种思想。
    我曾经跟广东话剧院有过多次愉快的合作,九一年冬,话剧院长谭仪元同志
找我,希望我再为话剧院弄个戏,而且劲旅我自由地选择剧本。说实话,我脑子
里一直有个搞小剧场的想法。这一方面是由于话剧的不景气,偌大的剧场里只有
几人观众的场面是很令人寒心的。另一方面,小剧场便于演员和观众交流,容易
产生共鸣。我把这种想法告诉了熊早,熊早表示有兴趣写个剧本,而且只用了三
天就写成了《泥巴人》。我看了剧本后非常激动,当即推荐给谭仪元同志。没想
到,他也非常喜欢这个本并表示话剧院自己投资上这个戏。同时,人还就总体、
人物、细节等提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很快,在实验剧团领导的具体安排下,《
泥巴人》走进了排演场。非常感谢广东话剧院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一块肥沃的土地

    笔者:和熊早的剧本相比,舞台上的《泥巴人》削弱了灰色,增加了亮色,
这是不是说明你和作者在社会观念和人生态度上有差异?
    王佳纳:也许是吧!我们毕竟是两代人。就拿剧中陶焰的命运来说,熊早写
的是让他自杀。因为熊早认为自杀是一种选择,是对命运的挑战。而我则在感情
上不能接受这个结局,我觉得这是对生活的投降,心理的一种缺陷,因此改成了
陶焰患绝症病故。作为导演,我要体现自己的主体意识,要表达能够引发我创作
激情的东西。而且我认为任何一个人都会在他(她)的作品中顽强地表现自己。
    也许由于我经历了过多的坎坷,我一直渴望在作品中表现人与人之间地种美
好、善良、真挚的情感,表现永恒的人性。这在我以前导演的话剧《我是太阳》
、《风雪夜》等作品中均有流露,那么在《泥巴人》当中,我觉得这四个年轻人
虽然都有各自的不幸,但他们能够彼此坦诚相见,并相互搀扶着继续往前走的行
为就是一种值得肯定的、美好的东西。所以,在二度创作中,我紧紧抓住与之相
关的段落进行强化,例如,我在剧中选用了《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和《时刻准备
着》这两首歌。(笔者插话:“我看了此戏的五场演出,每一次出现这两首歌的
地方,我都激动得热泪盈眶。”)是的,很多观众都和你有相同的感受。《只要
你过得比我好》是一首流行歌曲,它很符合这个戏的内容,和我的艺术追求也相
吻合。用它来烘托气氛、揭示人物情感再合适不过了。《时刻准备着》是每一个
当过少先队员的中国人都会唱的,它可以对剧中人物成长的大背景做补充和延伸
。因为我觉得这代人毕竟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体内流淌着的是红色的血

    笔者:谈谈你对“泥巴人”的理解和体现。
    王佳纳:一看到剧名,我也不解,看完剧本后就恍然大悟了。我觉得作者在
戏中引用了女娲造人的神话是有寓意的。女娲亲手捏出来的是贵族,她用鞭子抽
打,溅起来的泥点则是平民。而这些“小泥点”正是人类社会的主体,他们对女
娲的感情同样是那么执着,那么真挚……为了充分体现作者的思想,我在二度创
作中做了必要的强化。例如:在第一场,阿惠讲女娲造人的故事的时候,我用了
一段排箫演奏的音乐,力图营造出一种遥远、古老、辽阔的气氛;第二场增加了
一段打架后陶焰想画女娲的戏;第三场加进了每个人诉说自己心目中女娲形象的
戏;再加上第四场陶焰画的女娲……这四个点就组成并突出了女娲造人这一条线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第四场结尾揭开的女娲像不尽如人意。我原来想在这
幅画中糅进变形、沧桑感和民族的东西,但现在没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不能不说
是一种遗憾。
  笔者:全剧的风格朴实、自然,内容和形式统一。请你谈谈在这方面的追求

  王佳纳:从总体上来说,我觉得这出戏由于离观众距离比较近,因此要非常
真实、自然;但同时,还要产生令人刻骨铭心的效果。这样一来,难度还是比较
大的。可是我在舞台美术方面反而没有过多地求实,即没有强调咖啡厅、舞场的
具像化,而是采用金属框架和泥土色的三棱柱,追求一种写意的效果。我认为金
属有一种力度,可以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而泥土色有一种横向的张力,它能
使人们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博大、古老、宏伟产生无限的遐想,可以和女娲产生呼
应。在音响方面,除了选用前面提到的两首歌和排箫乐以外,我在每场戏的结尾
都用了萨克斯曲。这一方面和剧中人物柳泯是个萨克斯手有关。另一方面,我觉
得萨克斯有一种悠长、抒情、婉约的诉说感,很符合剧中人物的心情。顺便说一
句,如果这个戏再演出的话,我准备在幕间加入专职萨克斯吹奏员的演奏——微
弱的灯光下,一位年轻人有时在台阶上,有时在桌椅边忘我地、尽情地陶醉在萨
克斯音乐里,他来去无踪,时隐时现,观众也看不清他的面孔……我希望通过这
种处理使观众忘掉幕间的等待,为观众营造出一个想象的空间;同时,还起到一
种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人物处理方面,我要求每个人物要有大反差,要把刻薄的
调侃掩饰下的以诚相见表现出来。我没有为演员设计大的、雕凿感太强的调度,
要求他们以自然、舒服为主,尽量地贴近生活。
    笔者:这个戏不但获得了编剧奖,还获得优秀演出奖,而且剧中的四个演员
都分别获得表演奖,这说明他们都是很称职的。那么作为获得导演一等奖的你是
如何当他们的“镜子”的?
  王佳纳:首先,我觉得用“镜子”来形容我们之间的关系太生硬了。应该说
,我们是一帮非常团结、和谐和融洽的哥儿们。要知道,由于省话条件有限,排
练场拆修,我们的排练是在一间旧仓库里,四周堆满了各种布景杂物,经常有进
进出出的人,但是,我们的创作基本上没受到太大的影响,大家仍然认真、积极
、投入地进行排练。我们这个组最大的特点就是民主气氛特别浓,大家经常在一
起进行艺术探讨。就拿对剧中人物的理解来说吧,开排前,我们就反复进行讨论
,各抒己见,慢慢地缕析出“阿惠由纯情到世故,小怡由小辣椒到淑女,柳泯由
小痞子到男子汉,陶焰由浮浅到深沉”的人物发展线。我作为导演,就以此为依
据把握他们的表演。我认为四个演员在统一于真实、生活、自然这一表演风格的
同时,还充分展现出了每个人的个性,如刘艺的激情,冯谦的细腻,田晓红的流
畅,徐永革的洒脱。另外,他们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表演上出了许多点子
,增添了角色的个性色彩。比如柳泯第二场吻阿惠那段戏,本来是很含蓄的,但
徐永革觉得太温,就设计了一个“神圣的吻过后,自己难以抑制地狂喜”的动作
。这不仅恰到好处地揭示了人物性格,而且使这段戏的节奏更加鲜明。还有第四
场小怡回忆陶焰那段戏,本来是一段舞蹈,但大家觉得过于平淡,就一起想办法
,出主意,改成了由小怡重复上一场两个人在一起时的动作和感觉,好像已经故
去的陶焰仍然在她身边那样,增强了这段戏的感染力,产生了催人泪下的效果。
  笔者:据说在这次艺术节上,我国研究布莱希特的专家丁扬忠先生作为评委
充分肯定了这出戏,而且评价说《泥巴人》的演出水平在全国也是一流的。你有
何感想?
    王佳纳:我觉得丁扬忠先生是鼓励我们。我们还要通过演出、观摩、交流、
探讨,力争进一步提高演出水平。
    文化部艺术局局长曲润海同志观看广东话剧院实验剧团演出的小剧场话剧《
泥巴人》后,一九九二年六月三十日夜于厦门艺园宾馆赋诗一首。特辑录于本刊
,并感谢作者对广东戏剧事业的关心。
  ——编者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