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主创人员、演员简历、照片等资 |
出戏从编剧到导演再到演员以至灯光设计,全面开花式的获奖,又的确出人意外
。机遇也?实力也?还是……我带着极大的兴趣采访了此剧的导演王佳纳女士。
办的剧本朗读会上获得过好评,尤其赢得了青年人的喜爱。你作为一位中年导演
为何也对它产生了兴趣?为什么要将它搬上舞台?
由于社会环境不同,今天的青年人和我们当时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坦白地说,我
们这代人曾经禁锢很多,自由却很少,自己的命运基本是上组织是决定的,这样
一来就限制了个性的发展,在一定程序上约束了人的创造力;同时,也使我们产
生了一种依附感,总觉得只要依靠组织,就什么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现在时代
变了,年轻人比我们幸运,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道路,可以下海,可以出
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实现自我价值。但他们也失去了支撑的拐杖,要靠自己
去奋斗。由于年轻幼稚,他们肯定会遭受挫折,肯定会产生失落、悲观、彷徨…
…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作为一个过来人,一个母亲,对他们产生了深深的理解
、同情和关注。我非常渴望把他们的这咱奋斗的经历表现出来,使他们在舞台上
展现自我,尽情宣汇。而《泥巴人》正好吻合我的这种思想。
找我,希望我再为话剧院弄个戏,而且劲旅我自由地选择剧本。说实话,我脑子
里一直有个搞小剧场的想法。这一方面是由于话剧的不景气,偌大的剧场里只有
几人观众的场面是很令人寒心的。另一方面,小剧场便于演员和观众交流,容易
产生共鸣。我把这种想法告诉了熊早,熊早表示有兴趣写个剧本,而且只用了三
天就写成了《泥巴人》。我看了剧本后非常激动,当即推荐给谭仪元同志。没想
到,他也非常喜欢这个本并表示话剧院自己投资上这个戏。同时,人还就总体、
人物、细节等提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很快,在实验剧团领导的具体安排下,《
泥巴人》走进了排演场。非常感谢广东话剧院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一块肥沃的土地
。
这是不是说明你和作者在社会观念和人生态度上有差异?
的是让他自杀。因为熊早认为自杀是一种选择,是对命运的挑战。而我则在感情
上不能接受这个结局,我觉得这是对生活的投降,心理的一种缺陷,因此改成了
陶焰患绝症病故。作为导演,我要体现自己的主体意识,要表达能够引发我创作
激情的东西。而且我认为任何一个人都会在他(她)的作品中顽强地表现自己。
好、善良、真挚的情感,表现永恒的人性。这在我以前导演的话剧《我是太阳》
、《风雪夜》等作品中均有流露,那么在《泥巴人》当中,我觉得这四个年轻人
虽然都有各自的不幸,但他们能够彼此坦诚相见,并相互搀扶着继续往前走的行
为就是一种值得肯定的、美好的东西。所以,在二度创作中,我紧紧抓住与之相
关的段落进行强化,例如,我在剧中选用了《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和《时刻准备
着》这两首歌。(笔者插话:“我看了此戏的五场演出,每一次出现这两首歌的
地方,我都激动得热泪盈眶。”)是的,很多观众都和你有相同的感受。《只要
你过得比我好》是一首流行歌曲,它很符合这个戏的内容,和我的艺术追求也相
吻合。用它来烘托气氛、揭示人物情感再合适不过了。《时刻准备着》是每一个
当过少先队员的中国人都会唱的,它可以对剧中人物成长的大背景做补充和延伸
。因为我觉得这代人毕竟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体内流淌着的是红色的血
。
戏中引用了女娲造人的神话是有寓意的。女娲亲手捏出来的是贵族,她用鞭子抽
打,溅起来的泥点则是平民。而这些“小泥点”正是人类社会的主体,他们对女
娲的感情同样是那么执着,那么真挚……为了充分体现作者的思想,我在二度创
作中做了必要的强化。例如:在第一场,阿惠讲女娲造人的故事的时候,我用了
一段排箫演奏的音乐,力图营造出一种遥远、古老、辽阔的气氛;第二场增加了
一段打架后陶焰想画女娲的戏;第三场加进了每个人诉说自己心目中女娲形象的
戏;再加上第四场陶焰画的女娲……这四个点就组成并突出了女娲造人这一条线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第四场结尾揭开的女娲像不尽如人意。我原来想在这
幅画中糅进变形、沧桑感和民族的东西,但现在没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不能不说
是一种遗憾。
笔者:全剧的风格朴实、自然,内容和形式统一。请你谈谈在这方面的追求
。
王佳纳:从总体上来说,我觉得这出戏由于离观众距离比较近,因此要非常
真实、自然;但同时,还要产生令人刻骨铭心的效果。这样一来,难度还是比较
大的。可是我在舞台美术方面反而没有过多地求实,即没有强调咖啡厅、舞场的
具像化,而是采用金属框架和泥土色的三棱柱,追求一种写意的效果。我认为金
属有一种力度,可以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而泥土色有一种横向的张力,它能
使人们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博大、古老、宏伟产生无限的遐想,可以和女娲产生呼
应。在音响方面,除了选用前面提到的两首歌和排箫乐以外,我在每场戏的结尾
都用了萨克斯曲。这一方面和剧中人物柳泯是个萨克斯手有关。另一方面,我觉
得萨克斯有一种悠长、抒情、婉约的诉说感,很符合剧中人物的心情。顺便说一
句,如果这个戏再演出的话,我准备在幕间加入专职萨克斯吹奏员的演奏——微
弱的灯光下,一位年轻人有时在台阶上,有时在桌椅边忘我地、尽情地陶醉在萨
克斯音乐里,他来去无踪,时隐时现,观众也看不清他的面孔……我希望通过这
种处理使观众忘掉幕间的等待,为观众营造出一个想象的空间;同时,还起到一
种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人物处理方面,我要求每个人物要有大反差,要把刻薄的
调侃掩饰下的以诚相见表现出来。我没有为演员设计大的、雕凿感太强的调度,
要求他们以自然、舒服为主,尽量地贴近生活。
都分别获得表演奖,这说明他们都是很称职的。那么作为获得导演一等奖的你是
如何当他们的“镜子”的?
王佳纳:首先,我觉得用“镜子”来形容我们之间的关系太生硬了。应该说
,我们是一帮非常团结、和谐和融洽的哥儿们。要知道,由于省话条件有限,排
练场拆修,我们的排练是在一间旧仓库里,四周堆满了各种布景杂物,经常有进
进出出的人,但是,我们的创作基本上没受到太大的影响,大家仍然认真、积极
、投入地进行排练。我们这个组最大的特点就是民主气氛特别浓,大家经常在一
起进行艺术探讨。就拿对剧中人物的理解来说吧,开排前,我们就反复进行讨论
,各抒己见,慢慢地缕析出“阿惠由纯情到世故,小怡由小辣椒到淑女,柳泯由
小痞子到男子汉,陶焰由浮浅到深沉”的人物发展线。我作为导演,就以此为依
据把握他们的表演。我认为四个演员在统一于真实、生活、自然这一表演风格的
同时,还充分展现出了每个人的个性,如刘艺的激情,冯谦的细腻,田晓红的流
畅,徐永革的洒脱。另外,他们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表演上出了许多点子
,增添了角色的个性色彩。比如柳泯第二场吻阿惠那段戏,本来是很含蓄的,但
徐永革觉得太温,就设计了一个“神圣的吻过后,自己难以抑制地狂喜”的动作
。这不仅恰到好处地揭示了人物性格,而且使这段戏的节奏更加鲜明。还有第四
场小怡回忆陶焰那段戏,本来是一段舞蹈,但大家觉得过于平淡,就一起想办法
,出主意,改成了由小怡重复上一场两个人在一起时的动作和感觉,好像已经故
去的陶焰仍然在她身边那样,增强了这段戏的感染力,产生了催人泪下的效果。
笔者:据说在这次艺术节上,我国研究布莱希特的专家丁扬忠先生作为评委
充分肯定了这出戏,而且评价说《泥巴人》的演出水平在全国也是一流的。你有
何感想?
探讨,力争进一步提高演出水平。
泥巴人》后,一九九二年六月三十日夜于厦门艺园宾馆赋诗一首。特辑录于本刊
,并感谢作者对广东戏剧事业的关心。
——编者注
前一篇:舞台剧《十三行商人》粤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