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多做些慈善事业,这是应该的。从社会意义上来说,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慈善事业,多为慈善事业付出一些,不仅解决社会上的具体困难,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倡导、引领、影响非常多的人、一个阶层、乃至整个社会去关注慈善事业。一个社会对慈善事业的关注水平、投入水平是这个社会凝聚力必不可少的,也是这个社会的精神状态和道德状态的重要指标。因为慈善事业将面对的是那些有特殊困难的群体,不管任何社会,总有一些有特殊困难的群体,如果这部分群体不能被有效的关注,不能被赋予爱心,给予关怀,不能解决他们的特殊困难,那么这个社会将变得冰冷。因此说,卓达文化的价值观是,这个社会有一个人不幸福,我们都不是真正的100%的幸福,就像卓达的养老体系,我讲了,这个社会还有一个老人没被无微不至的关怀,没有幸福的晚年,那么我们自身就不是100%真正的幸福。
一个企业具有这样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是解决不了整个社会的问题,但如果我们全社会所有的成员都有这样的价值取向,都有这样的审美标准,都有这样一种最基本的觉悟和责任心,那么这个社会将是非常强大的。一个社会强大与否,经济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不是全部,最主要的既不是经济,也不是军事,而是这个社会的情感水平、道德水平,因为它涉及到这个社会的凝聚力,其中包括这个社会全体公民的正义感、爱心等等。从企业自身来说,多做些公益和慈善事业,多付出,这对自身是一种精神上的净化,一种心灵上的净化和提升。
我们做企业,在安置就业、创造税收、拉动经济的同时,还能把多余的力量、多余的钱,拿出来帮助那些读不起书的、看不起病的,帮助那些丧失了生活劳动能力的人,这使得我们知道钱还能有这样的用处,还能给别人带来快乐,能解决别人的困难,从而还使人知道我们还有用,我们对他人还有用。有什么能够比自己知道能够对别人有用,能给别人解决困难,能给别人带来快乐,解决忧愁,这样能使自己更快乐的事情呢?
如果我们不能够做这些,那么我们挣了那么多钱,用来做什么?钱对我们到底有什么用?因为钱能派上这样的用场,所以我们才有不停奋斗的动力。
有人问我如何能成就事业?如果定一个目标,二十四五岁大学毕业,到30岁的时候,要使100个失学儿童通过自己的付出回到学校,40岁的时候要能救助1000个人,50岁的时候能救助10000个人,60岁的时候我能救助50000个人,那就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因为你总觉得有压力,总觉得有很多事情应该做没做完,就不会停下脚步。否则的话,经过了奋斗,你有了钱,有了车,有了房子,你感觉钱多了就没用了,还有什么价值呢,就不会有事业心,不会有远大的抱负。这也是一个人在做成了事业以后,不至于挥霍,不至于糟蹋财富,仍然能保持勤俭的生活,仍然能保持奋斗的精神,保持向上精神的重要原因。所以,卓达文化就包括这样一种价值观、审美取向,多做一些慈善事业,应该说是天经地义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