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随想录 |
做项目的理性与感性
当一个项目做到一定阶段,理性是重于感性的,但在创意阶段,绝对是感性重于理性。像文学作品,古今中外,哪家帝王和政权提前提出一个方案,组织一帮作家来写旷世经典,能吗?从蒲松龄到曹雪芹,从罗贯中到施耐庵,从巴尔扎克到托尔斯泰,哪个是政府组织出来的?
舍弃了感性阶段,上来就是数据的排列,那么商业就好做了。如果那样的话,世界遍地都是富人和企业家,也不用人了,把这些程序输入电脑给一个机器人,然后给一个卡,往里面注入资金,就可以去经营开发了,这根本不可能。同行无同利,为什么同样的地段、同样的项目,有的企业做就成功,有的企业做就失败呢?这是人的差异。人的差别首先是在感性上,而不是理性上,没有创意、发展、突破、创新,没有新奇特优是不行的。
如果不能把丰富的工作实践、阅历、专业能力升华为一种感性,就不能是灵动的、富有创造性地来对商业项目进行定位、评析和把握。就像战争似的,《孙子兵法》也好,经典战争案例也好,都在那摆着,不外乎就是兵、将、天时、地利、气象、补给加上一点战术等,如果那样的话,要将军、元帅和军事家干什么?随便一个士兵捧着一本教科书,拿着作战沙盘指挥作战不就完了吗?还是不行,还离不开人和人的灵感。
比如诺曼底登陆,诺曼底登陆之前是有一系列数据支持的,如果海峡距离多远不知道,海象不知道,风向不知道,敌方的基本情况不知道,这种总体战略理性不具备,诺曼底登陆就是盲目的,这些都要知道。但当101空降师起飞之前,艾森豪威尔还在征求盟军各路总司令的意见,让大家表态,这个时候他最后的决心还没有下,直到英法两国的主帅都说,如果我是你,我就干,于是他下了决心,立刻坐车赶到机场,看到空降师的士兵都是年轻的孩子登上飞机了。他知道自己这一个决策如果失误,士兵一去都回不来,一万多人都得死光,后续还有几十万人要死,但这个时候他得下一个决心,七成是成功,三成是失败,这都是感性,如果没有感性,他就不能进行决策,因为数据都有、都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