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对话卓舒 |
我以卓达大学报中华(一)
记者
《市场报》(2000年07月22日第四版)
高考刚刚结束两周,在其指挥棒下超负荷运转的学生和家长们又进入了新一轮竞跑。“上什么样的学?读什么样的书?”这样的问题紧紧逼来,关于大学的话题再度热遍中华。
这是一次选择,一次人生的重大选择;这是一次考验,一次对社会和家庭整体素质的考验。在选择和考验面前,多少人困惑、焦灼——
新世纪、新经济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样的人才需要怎样的大学做土壤?传统的教育体制还要延续多少年?人们心中呼唤怎样的大学?
全社会探讨、争论这个问题已旷日持久。
有这样一个企业家,他不仅低头思考,而且昂首行动,从建房到树人,作为一个实践型学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勇敢地面对挑战,为新经济时代的大学宣言——
“中华民族的振兴需要大批创新人才!”
“世界步入新经济时代,中国该对计划经济的教育模式说不了”!
杨卓舒,卓达集团总裁,2000年2月17日,他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两篇署名文章——《大学宣言》、《论知识经济》,在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这是该集团“追求卓越,德达天下”理念的再现。
早在1997年,杨卓舒就发表过一篇题为《九买九卖》的文章,轰动了房地产界。他以一个建房者、卖房者和住房者的身份提出真诚的建议,赢得了社会认可,使企业得到蓬勃发展。
盖房子只能营造广厦千万间,而办大学办教育却能造就一代以振兴中华为己任,造福社会、造福人类的脊梁。杨卓舒为实现这一梦想而执著。
2000年1月1日,经北京市教委批准,一所全日制民办大学——北京卓达大学基建工程正式开工。9月1日将正式开学。
一所使学生充分就业的大学
上什么样的学?读什么样的书?办什么样的大学?杨卓舒数年来上下求索。正如他所讲:“我们招的学生,如果把培养目标定位在纯粹的就业上,那是绝对不行的。现在50%的孩子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就是为了好就业,容易找到饭吃。这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是人生的巨大不幸。学生考大学仅仅是为了活着而不是为了生活,是十分可悲的。我们现在就是要改变这一切。卓达办大学,不是为了赚钱,要是为了赚钱卓达不会选择办大学。我们办大学就是培养学生关心天下大事,关心民族命运。不培养出这样的人,卓达就不办大学”。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于是,当今社会里出现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竞争。父母含辛茹苦、节衣缩食就是为了孩子上学读书。孩子早出晚归,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父母跟着陪读、陪考,付出了太多太多。孩子为了应试摒弃了多少爱好!好不容易熬到大学毕业,却还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原因何在?动手能力差、适应能力差、所学非所用,无奈,只能改行以求生存。细想起来,寒窗苦读十几年,究竟学到了什么?人们终于发现死读书、读死书、为应试而学习的弊端。
就业,靠什么?靠文凭吗?现在很多大学生,有着名牌大学的文凭却在为就业疲于奔命,有人甚至抛弃了苦学多年的专业,做着自己不喜欢做的事。这是严重的人力资源的浪费!热门专业怎样?不过是为就业而择业(或专业)而已。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仅仅为了生存而活着,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北京卓达大学应运而生。“一切为了人,一切为了社会”是卓达大学全部的办学思想、办学宗旨、办学方针。办这所大学,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中国社会所需;办这所大学,不是为了树碑立传,而是为了人类发展所需。卓达大学就是在人本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最高境界下,培养具备大度的、完整的、高尚的人格,能对社会有所建树、有所贡献的人;培养一口不谋而谋天下的人,而谋天下的人就永远不会失业。为了提高每个学生的层次和内涵,卓达大学开设了哲学院,讲人文社科理论,让哲学的思想指导学生去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哲学无处不在,是卓达大学的根本。正如杨卓舒先生讲的:“宁可其它学院不办,哲学院必办,哲学人文社科也必须办,绝不动摇。没有哲学思想的领导者是不完美的;我们培养的就是高级管理者,不学哲学,没有深厚的哲学修养,就不能成为领袖式的人才。”由此,卓达的学生就拥有了“永远”的文凭,永远不用去为生存而奔波,不用去为就业而让父母操心。因为,社会需要这种高素质的人才。人们提到下岗、失业就怨声载道。要想不下岗,不失业,去关心别人!你爱自己吗?先去爱别人、爱社会吧!就如杨卓舒先生所讲的“好人关怀社会,好人才有好企业、好企业才有好未来”。
一所使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大学
学理工科的不能动手、不会创造,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文科的不能演讲、不能激情浪漫,也就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学习,为了什么?读书,又为了什么?是为社会、为人类所用,不能学以致用,学它何用!这是误人子弟,暴殄天物。怨学生不聪明,不对!怨学生不勤奋,也不对!陈旧的传统教育体制造就了这样的畸形。卓达就要改变这一切,给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
卓达大学实行“2-6-2”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讲述的是方法,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堆积,给学生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卓达大学有可以容纳3万人的广场,为学生提供演讲、展示自己的机会;实行个性化培养方式,依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个人发展的专业方向和知识模块,从而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让他们的人生更灿烂、更光彩。
卓达大学实行开放式办学,与社会实行最广泛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环节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是卓达大学的基本教学原则。卓达大学50%是职业教授,50%是三百六十行的高手,讲述的是与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的知识和技巧。卓达大学从社会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将知识转化成生产力,从而转化成利润、资本。
生活即是教育,社会即是学校,学校的各种实验基地将随时向学生开放,学中做、做中学,在实践中创新,是真正的学以致用。卓达大学让学生在学校就与社会实践融合。
一所使学生养成优秀品质的大学
前一篇:随想录(278)
后一篇:对话杨卓舒——记者访谈录(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