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永远重于私德
对人评价,有的私德不错,那也只是某一个方面,也不等于所有的私德都好,但这也已经很难能可贵了。在此之上,还有一个公德,而公德永远是重于私德的。公德好的人,私德一般都好,私德好的人未必公德都好。20年前做父母的给孩子找工作,简历上没有犯罪前科、没有不良记录、不偷不摸不抢,这就是好孩子。现在三个人的小公司招聘人,广告上也要写“忠诚敬业、勤勉向上、严于律己”,这是新的社会标准,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全新的伦理观念。现在的价值标准是必须有公德,公德表现之一是工作必须负责任,因为要吃穿住行,不能喝西北风,就是喝西北风,也想喝点清凉的,也都是别人搞环境保护带来的,没有白喝的。如果工作不负责任,就等于白吃他人的生命。只有品行不好的人、品质恶劣的人,才会置工作于不顾,在那里没完没了计较责任的归属。
没有公德,能有私德吗?没有公德,何谈私德?中国历史上老讲忠孝不能两全,这是一种恶性文化。一壮士要追随打天下的君王远征,家有八十老母,母亲为使他减少牵挂,忠孝不能两全,然后趁其不备,悬梁自尽,目的是让儿子能够追随君王而去,于是这个儿子就死心塌地追随着君王。这个故事如果像《勇敢的心》一样,为了自由,为了一种制度,为了共和,为了民主,或者为了抵御外敌,那么这可以称为一种壮举,但这只是为了个人建功立业,这是为了用一个新皇帝取代旧皇帝,用一种新的野蛮和残暴代替旧的野蛮和残暴。所以,不能想象到一个人置其母亲生死于不顾,然后追随一个君王,他怎么能富有仁爱之心,这打天下就不可能是为了天下人的,而只是为了自己的所谓忠君,但过去在我们这儿都是感天动地的英雄形象。
诸葛亮一类的人物,其实内心非常自私狭隘、冷漠无情,诸葛亮六出祁山,死伤不下百万,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了维护刘氏正统,忍叫万家凄惨灭门。诸葛亮在制度上没有丝毫建树,却获得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清名,孰不知他为谁鞠躬尽瘁,不是为老百姓,常讲一相瘦而天下肥,结果他是一相瘦而天下更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