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中国城》竞演,平凉收获了什么?
标签:
魅力中国城平凉崆峒山红牛金果 |
分类: 第三只眼 |
《魅力中国城》竞演,平凉收获了什么?
秦玉龙/文
《魅力中国城》第二季平凉VS玉树竞演已落下帷幕,玉树胜出。一些市民对平凉“败”给玉树有些惋惜,但笔者认为,这场城市之间的PK,没有输家,只有赢家,而且是多赢。
有人问,此次竞演带给平凉的收获是什么?是凝聚了人心、展示了城市魅力,推广了地方名优产品,还是提高了旅游业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这些应该都有,但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叫响了平凉名片。
“书记市长当导游,全国观众当游客”是该节目的最大亮点与看点之一,邀请城市主政者为自己的城市站台,在国内电视节目史上史无前例。主政者与城市其他文化旅游地方特色产业资源推介人组成三人战队,通过创意、科技、文艺、演讲等形式,抽签分组进行初赛、复赛、半决赛的竞演,全面展示城市旅游资源和文化特色,最终进入决赛直播,让竞演城市的人文历史、自然风光、人物与传奇等多方面魅力得以展现。从第一轮平凉对阵榆林,再到第二轮对阵玉树,长达几个月的时间,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持续将镜头对准平凉这座西北城市,全方位多视角的展示平凉的山水、产业、人文,而且还邀请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明星大咖、文化学者来为平凉竞演助阵,其影响力和传播效应已不仅仅局限于一档电视节目,而是一种裂变式传播。这一点,从各大主流媒体的图文报道,网络新媒体的跟进,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今日头条上铺天盖地的文章、视频、评论以及网友点评中,就能感受到它的热度。
说起城市名片,我们脱口而出的一句就是“神奇崆峒、养生平凉”。其实,平凉有很多张城市名片,叫得响的也有好几张,如道源圣地、苹果之乡、梯田王国、针灸鼻祖皇甫谧故里、西出长安第一城等等。当然,还有崆峒山、大槐树、王母宫、庄浪梯田、平凉金果、平凉红牛……每一张名片的背后,都凝结着平凉历代先贤的心血和智慧,都有值得讲述和聆听的平凉故事。
能在央视这样的国家级主流媒体上展示平凉,让平凉名片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得到传播,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让榆林、玉树人民和全国观众认识平凉、熟悉平凉、了解平凉、走进平凉,让平凉的旅游和特色产业名扬天下,就是此次竞演最大的收获。《魅力中国城》第二季秉持着“文化+旅游+城市品牌”的思路,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为参与的城市构建起了“朋友圈”和“经济带”,无论是城市之间旅游专线的“一卡通”,还是友好城市协议的签署,一股城市发展合力已然形成。
无论是那一张名片,平凉这个名字才是原色是底板。几乎每一座城市的名字背后都有它的故事,当地人也希望通过这个故事让自己城市的名气越来越大。但我们平凉相对比较谦虚,平凉被平凉人戏称为“凉城”,意为“凉凉的城市”。虽然很多人对“凉城”这个别名不太“感冒”,认为是戏谑之说。但在笔者看来,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打出“凉城”这张名片,因为“凉城”本身就是一个吸引人的亮点和卖点。炎热的夏季,清凉、凉爽、凉风习习,养生又养心的平凉,就是身处闷热高温下的大都市人趋之若鹜的天堂。
笔者从事新闻行业20多年,很少看到平凉有一项活动能如此引发全民动员,从没有一项活动能让众多市民像今天这样情牵梦绕。平凉参与《魅力中国城》竞演,展现出了城市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展示了坚强执着的平凉个性和友善开放的平凉气度。从“平凉名片”到“平凉名气”,并不是没有成本的,一些城市为了打造城市名片不惜花费重金在媒体上打广告,而平凉此次借助竞演《魅力中国城》,在央视宣传推介平凉名片,可谓花小钱办大事,通过这个舞台,把一张张精彩的平凉名片发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不过,在笔者看来,打造魅力城市不等同于城市宣传。因为真正的魅力城市,既要有适宜人居的环境,又有完备的基础服务设施,还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精神内涵,同时具备该城市所独有的文化特色,让生活在这里的百姓有获得感和幸福感。虽然平凉在发展上相对比较滞后,百姓在获得感和幸福感上相对有所欠缺,但它依然是一座令人向往的魅力之城、活力之城、养眼之城、养生之城、养心之城……
前一篇:揭秘崆峒派,还原一个真实的武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