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山村留守妇女自导自演“春晚”

标签:
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春晚孤独娱乐文化 |
分类: 第三只眼 |
西北山村留守妇女自导自演“春晚”
秦玉龙/文 杨昕/图
你信吗?台上这些演员都是张湾村的留守妇女
卸了妆之后,就站在台下为姐妹们“支场子”
农历腊月廿一傍晚,距离过年只有不到十天时间了。一向偏僻寂静的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司桥乡张彭村张湾社突然变得热闹起来。由村剧团编排演出的蛇年“山村春晚”,从当天起开始进入了带妆彩排阶段。
秦玉龙发现,演出正式开始后,台下只有十几个人在观看,而且大多数还是候场的演员。但台上的人依然表演的很投入,个个一丝不苟,有板有眼。唱到精彩之处,台上演员和台下观众齐声合唱:“四杯酒四季红,你是出门人啊,依……儿……呀……依……哟……”
据了解,张湾留守妇女主演的“山村春晚”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年了,每年从大年三十一直唱到正月十五,导演、编剧、演员、剧务、道具、化妆、乐师、灯光包括后勤服务,都是村民自己来,可谓是全村总动员,家家户户都有人参与其中。
71岁的张湾剧团团长杨树民介绍,张湾剧团主打节目是小眉户和静宁小曲子,主要剧目有《后草坡》、《麦仁罐》、《张连卖布》、《两亲家打架》等。眉户剧表演简单,但情趣横生,乐曲优美。小曲子是静宁农村独有的一个戏种,演唱时以二人扮小旦,着花衫,执彩扇,一人扮小丑,执拂尘,三人在乐曲声中载歌载舞。静宁小曲子曲调流畅婉转,结构比较整齐,内容涉及面广,以咏唱历史传说故事,描写自然,抒发离别之情较多。主要曲目有《绣荷包》、《十对花》、《茉莉花》、《劝人心》、《十杯酒》,《喜新年》、《进门曲》、《道谢曲》等。无论是小眉户还是小曲子,道白、唱词都是地道的静宁方言。
村支书李占祥说,张湾社只有57户200多口人,由于地处山区,自然条件相对较差,村里55岁以下的青壮劳动力几乎都在外地打工,占到了全村总人口的近一半,留守的多是妇女、老人和孩子。
看着村子里人气越来越冷清,看着女人、娃娃、老人们农闲时无着无落的样子,杨树民、杨定邦、陈玺斌三位老人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们想让村子里留守的人“活”起来,“动”起来,让村子有生气,有笑声。于是,三位老人有个共同的想法,就是把张湾剧团重新建起来,恢复以前村子里农闲时节热闹、祥和、快乐的景象。
张湾剧团就这样成立了,演员全是清一色的留守妇女,乐队全是清一色的留守老人。农忙间隙,冬闲季节,村剧团就把爱唱戏的妇女们召集在一起,吹拉弹唱,自娱自乐,图个热闹快活。2010年,村民们自发捐款10万余元,在村子里建起了一座戏台,还置办了音响、灯光、乐器、道具、戏服等专业设备。每年春节,为了让天南海北回家的人能在家乡过个快乐年,留守妇女们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台台极具乡村特色、村民们喜闻乐见的“山村春晚”。
50岁的杨连弟,是村剧团里资格较老的一个女演员。当天下午,她早早吃完晚饭后,收拾了锅碗瓢盆,就急匆匆赶到村剧场,在后台忙着给其他姐妹们化妆。据杨连弟讲,自己两个儿子在外地上学、工作,丈夫常年在银川打工,留下她一个人在家,掐指头一算,已经有15年了。从2004年起,她开始跟着村里的长辈们学唱眉户和静宁小曲。她小时候没上过几天学,识字不多,背戏词、学曲调对她来说很吃力。好在戏词都是当地方言说唱,曲调也相对简单。她白天在地里边干农活,边嘴里哼哼着,忙忙碌碌一天下来,好像人也不是那么乏了。晚上回到家里,干完家务活后躺在炕上,一个人面对着空荡荡的大房子,就开始哼唱小曲子给自己听,唱着唱着就睡着了。
杨连弟最爱唱静宁小曲子《十里墩》,感觉那戏词就是专门给村里的留守姐妹们写的。经过八九年的死学硬背,她已经学会了好几部眉户和小曲子的演唱,而且越唱越有味。每年村上过大年演出,她都是当仁不让的台柱子。
36岁的王娅娅,是村剧团里文化程度最高,年龄最小的一个。她当晚在舞台上的扮相、唱腔、形神步法受到了杨树民老人以及其他姐妹们一致好评。王娅娅的丈夫常年在外打工,自己独自在家带着孩子,沉重繁忙的农活和家务活,全压在了她瘦小的肩膀上。她苦闷过,孤独过,伤心流泪过。三年前,她在村剧团老姐姐们的动员下,开始学戏。由于她有文化,脑子活,学戏快,入戏深,加上人长得漂亮,很快就成为了“春晚”的主力演员。她说:姐妹们唱戏纯粹是一种自娱自乐,有没有人看大家伙不是太在乎,只要自己心里觉得耍高兴了,耍美了,就好!
司桥乡乡长刘桂花也是一个“戏迷”,每年春节放假期间,她都要专程赶来看张湾留守妇女表演的“山村春晚”。她说,对于农民工和农村留守人员面对的现实困境,有人比喻他们“进不去城市,回不去故乡”,走到那里都缺乏归属感。但司桥张湾人进得了城,也能回得了故乡。过年回家唱大戏,耍社火,就是在外漂泊的人最魂牵梦绕的精神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