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补锅匠:儿时记忆中的老手艺人

(2012-04-06 13:03:20)
标签:

甘肃平凉

老手艺

补锅匠

秦玉龙

崆峒区

白庙

毕红珍

杂谈

分类: 第三只眼

补锅匠:儿时记忆中的老手艺人
秦玉龙/文

 

  当“磨剪子哎,锵菜刀”那带着乐感、高亢绵长的喊声在村头庄尾响起的时候,当“铮铮铮铮”的弹棉花声在小巷子里飘荡的时候,当箍桶匠骑着自行车载着工具在乡村道路上闪过的时候……你可曾想到,他们都曾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老匠人却渐行渐远,曾经的老手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境地。
  初春时节,笔者在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白庙回族乡集市采访时,意外遇到了一位补锅匠。他名叫秦海子,现年57岁,是距离白庙乡不远的大秦乡大秦村人,他和笔者是本家,按照辈分,我应该叫他“海子爷”呢。秦海子的补锅摊摆在全国人大代表毕红珍开设的“小毕超市”门口。当天上午,他已经补了两个锅,还不断有人提来锅、水桶、水壶等待修补。老秦说,一般情况下,一个集日也就能补十来个锅,补锅收费是按漏洞算的,补一个漏洞三块钱,十来个锅最多能挣一百多块钱。平时,他主要靠赶集摆摊补锅,崆峒区北塬上的四个乡镇都有集日。没有集日的时候,他也走村串巷上门补锅。

补锅匠:儿时记忆中的老手艺人

  秦海子的补锅手艺是祖传的,他的父亲秦忠福就是北塬一带十里八乡有名的“小炉匠”,磨剪子、锵菜刀、补锅、箍桶、箍缸、补水壶、修理自行车,可谓是样样精通。秦海子打小就跟着父亲学艺。少年时,他每天跟着父亲挑着四五十斤重的担子,一头是风箱,一头是炉子、工具和碳,走村串巷,边走便喊:“补锅——箍缸——箍桶——磨剪子……”风吹日晒,风雨无阻。
  六七十年代,农村大多数的人家都使用的是铁锅。锅为生铁铸造,性脆,易裂、易烂,日子久了难免有漏洞。若洞口比较小(沙眼),把锅对着太阳,看出洞口,用棉花堵住,再在锅底抹上锅灰,可以将就烧几天。若洞口太大,烧火时锅里看得到火,就要补锅了。因此补锅工艺便应运而生,并且流传了很长的时间。补锅师傅被称为补锅匠,补锅匠往往是手黑如煤,脸黑如锅。
  “以前补一个锅两三毛钱,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挣到两三块钱。”秦海子回想过去,微笑着说。那时,人们买不起新锅,锅破了,只好补补再用。“我最多补过一个锅有四五十个洞,最大的洞有锤头子(拳头)那么大,还曾经两只锅并成一只锅补。”他说,“当年,补锅还是很好的一门手艺,北塬上有几个补锅匠,都挑着担子,走村串户很吃香的。”
  在笔者儿时的记忆中,补锅匠的家伙什大致有风箱(手摇鼓风机)、炭炉子、锤子、小铁块等。每到一处,他们在树荫下架好炭炉后,就开始兜揽生意,高声大叫“补锅啰——”音韵通俗优美。补锅前先要对破的地方做一些处理,用尖嘴小铁锤敲掉洞口周边锈斑,若洞口太小,就把洞口再钻大一点,这样才能让铁块和铁锅咬合,若洞口比较大,就要从洞口的四周补起,经多次修补,一口破锅就算补好了。
  八九十年代,随着铝锅、钢锅、电饭锅的兴起,补锅匠的生意越来越差,补锅的人也越来越少了,秦海子曾经一度改行干过其他营生。
  这几年,人们渐渐明白了用铁锅对身体有好处,而铁锅的价格相对又比较高,补锅的人逐渐多了起来,补锅的费用也水涨船高,补一个洞涨到了三块钱。秦海子说,如果除掉雨雪天不能出摊,他一个月补锅的收入大概就在一千块钱左右,虽然不算多,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问题不大。为了出行方便,老秦还买了一辆三轮车,开着它赶集、走村串巷去补锅。
  如今,补锅虽然不用挑着担子风里来雨里去,收入也不错,但还是没人跟着他学补锅。秦海子的儿子在外打工,看不上父亲的补锅手艺,村里的年轻人也没人愿意和他学这门手艺。
  “年轻的不愿意学,年纪大的走了,会补锅的当然越来越少了,这门老手艺以后可能要失传了!”但秦海子觉得没什么好遗憾的,平淡地说:“以后既就是没人会补锅了,也没啥了不起,人家还是照样生活着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