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朋友夫妻同事哪个才是“自己人”?
(2011-12-29 11:16:38)
标签:
秦玉龙中国自己人利益团体小圈子朋友夫妻文化 |
分类: 半瓶子专栏 |
亲人朋友夫妻同事哪个才是“自己人”?
秦玉龙/文
在一些社交或非正式场合,我们常常听到中国人这样说:“这里没外人,都是自己人,你就甭客气了!”“都是自己人,想说啥就说啥!”“我一直把你当成自己人,什么话都给你说,你可不要我把我给卖喽……”
所谓“自己人”,就是指可信赖的人,或者可以说悄悄话知道某些秘密的人。“自己人”和“外人”这种说法,对中国人来说已经司空见惯了。可是,有谁能说得清,在我们的眼里或心里到底哪些人算是“自己人”?哪些人又是“外人”呢?
有人说,家人、亲戚、好朋友都是“自己人”。可是,我们发现,很多时候,我们有些话有些事,可以说给“外人”听,与“外人”一起做,也未必会和家人、亲戚、好朋友分享。有人说,夫妻当然是“自己人”,可是在很多时候,我们有很多话很多事,就是不能告诉妻子和丈夫。在我们的人际关系里,“自己人”和“外人”的区分好像很容易说得清,却又难以说清。
比如,在单位或坊间,我们和某个同事、邻居本来关系一般,但在一起说闲传拉是非的时候,会把他(她)暂时当成“自己人”
,说一些七七八八的闲话。临了,还不忘叮嘱他(她):我可是把你当成“自己人”,咱们今天说的话那儿说那儿撂,可千万不敢给“外人”说。
这里的“自己人”,未必真是“自己人”。通常,我们嘴里所说的“自己人”,和我们心里所想的“自己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有些“自己人”只能是在一起说一说闲话,而有些“自己人”则是能在一起谋事。能在一起说闲话的“自己人”,其实还是“外人”。而能在一起谋事的“自己人”,也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己人”。因为,每个人的身份、地位、学识、教养等等,决定了我们对“自己人”的认可度。大家生活在不同的圈子中,认定“自己人”时,更多时候以彼此交往深浅作为主要标准。
当然,有关“自己人”和“外人”的区别,不仅仅限于亲情、友情。某个单位或某个行业的人,在一致对外时,很容易区分“自己人”和“外人”。而这里的“自己人”,其实只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而在这个由“自己人”组成的“利益共同体”里,又会分出N多个“自己人”,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小利益团体”。一般情况下,维持这个“小利益团体”的是血缘上的亲疏和交往中的亲近感程度。如由老乡纽带连接起来的“自己人”,由同学关系连接起来的“自己人”,由亲属关系连接起来的“自己人”。这些“自己人”在面对一致利益时往往都是盟友,但当他们面对个人利益时,又会分化瓦解成若干个“自己人”的小圈子,小圈子之外的人就是“外人”。
秦玉龙像绕口令一样绕了半天,各位也许会觉得老秦在故弄玄虚:不就是区分“自己人”和“外人”嘛,真有那么复杂吗?
真的很复杂!你和家人在一起时,一定是“自己人”,家人之外的全是“外人”。你和亲戚在一起时,一定是“自己人”,亲戚之外的全是“外人”。你和同学在一起时,一定是“自己人”,同学之外的全是“外人”。你和同事在一起时,一定是“自己人”,同事之外的全是“外人”……但当你打乱这些序列,以个人身份参与社会活动或与人交往时,“外人”当中也会有很多成为“自己人”。由于我们的社会生活是一段段接在一起的,只有同一时段的交往人群可以排列。比如中学同学可以排一列,大学同学可以排一列,工作同事还可以排一列,但他们是分开的。一个人可以在同一群人里,按亲近关系程度区分“自己人”和“外人”,但跳到另一群人中就不能以此为参照。
所以,每天每时,在中国的城市乡村,每个人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抹下这张脸换上另一张脸,由这个“自己人”的圈圈里,跑到另一个“自己人”的圈圈里。说着同样的话,做着同样的事。过一段时间,我们这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自己人”圈圈会洗一次牌。或者因为一句话,或者因为一件事,我们会从心里把原来的某个“自己人”推出去,变成“外人”,再把原来的某个“外人”拉进来,变成“自己人”。当然,那个被推出去的“自己人”,只是感觉自己与大家有了距离,不再亲热,可是为啥就由“自己人”变成了“外人”,估计他也想不明白。
秦玉龙以为,“要求过高”是“自己人”变成“外人”常见的问题。当我们放松到不察颜观色,便一股脑地付出自己时,心里大多揣着“不要求回报”却希望得到“超值回报”的念想。而默契一旦变成服从自我意志的代名词,“自己人”渐渐由一个“自我”和一群“没有自我”的人组成。因而,一旦“自我”或是“没有自我”的人在认知上出现偏差、误会,就很可能导致“自己人”日后翻脸,相互拆台的悲剧发生。
有社会学家认为,中国人用“自己人”这样的认知方式来对人进行分类,反映了中国人的自我不是孤立的,而是“关系我”。通俗地说:我有我的想法,我有我的权利,我也有我的交友圈子。不管你是什么人,什么身份,什么条件,如果不符合我对“自己人”的要求,我说不尿你就不尿你,而且我和我的朋友都不会尿你。很简单,你跟我不是一路人,也就不是“自己人”,不是自己人就是“外人”。对“外人”我们很客气,那是出于礼貌。对自己人我们很不客气,那是出于信任。
谁是“自己人”?也许你能说清楚,也许真的说不清楚。